顧宏亮
摘 要:為了更好地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全面發展、進一步做好受資助后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教育工作,本文從以學生為本的核心思想出發,探索構建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后資助”機制,將資助后的工作賦予更多的育人理念,提出了提高幫困助學育人功能的建議。
Abstract:After to promote the home economics difficult student's full scale development, to further complete well subsidizes the home economics difficult student's educational work, this article from embarks take the student as this core thought that after exploration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home economics difficult student “, funds” the mechanism, after will subsidize the work entrusts with much nurtures the person idea, proposed the enhancement hardship assistance nurtures the person function the suggestion.
關鍵詞:后資助 經濟困難 育人
Key words:Latter funds the financial problem to nurture the human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069(2009)-06-0181-02
一、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情況現狀
1、高校資助力度的增長
以我校為例,從05年到08年,國家獎學金、校綜合獎學金、減免學費等校內外的資助資金每年均以較大幅度提高。
表 2005-2008年高校資助情況

2、現行資助體系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表現及存在不足
(1)一些學生沒有把國家助學貸款作為一種主體資助形式與其他資助項目相結合。一些學生認為只有無償的補助才是資助,而貸款將由其本人償還,不是一種資助;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在貸款制度設計上缺少深入思考,只要學生能提供相應材料就滿足其貸款需求,沒能將貸款作為一種主體資助形式與其他資助項目相結合,從而降低了貸款的效用。
(2)無償資助使一些學生產生“等、靠、要”的心理。大面積實行無償資助的方式,難免會使一些學生產生“等、靠、要”的心理,出現“我貧困就應當獲得資助”的心態,并且在使用時也不會特別珍惜。因此,需要把對學生的無償資助過渡為以勤工儉學為主要形式的有償資助。
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后資助”機制的構建
1、進一步完善資助工作的規章制度和政策措施,把資助從“輸血型”向“造血型”推進
各高校應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和完善相關資助政策的執行辦法。堅持實行“先貸款、再補減”的資助政策,促使學生首先通過貸款解決經濟困難。加大勤工助學力度,加大助學獎學金力度,把資助從“輸血型”向“造血型”推進。
2、完善“后資助”工作的監督與管理,確保“后資助”工作的順利開展
認真做好資助工作的評審和發放工作,嚴格執行國家相關財經法規,對相應資金實行分賬核算,專款專用,不截留、擠占、挪用,同時接受財政、審計、紀檢監察、主管機關等部門的檢查和監督。對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評審過程中提供虛假材料的學生,一經查實,除追回所得外,還將依據校紀校規給予嚴肅處理。
同時,學校可根據學生家庭經濟狀況、學籍狀況、綜合表現等情況變化對資助力度作出相應調整。如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發生顯著變化,各二級學院(系)應及時做出調整并報校大學生資助中心。
3、開展心理資助感恩教育活動,激發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感恩之心
我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有深厚的感恩文化底蘊,歷來就講究知恩圖報,感恩的傳統美德代代相傳。我們自古就有“銜環結草,以謝恩澤”和“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等感恩故事。在感恩的歷史長河中,流淌著許多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小故事。古有小黃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體溫暖了席子,才讓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今有偉人毛主席,邀請他的老師參加開國大典;朱總司令蹲下身,親自為媽媽洗腳。還有居里夫人,寄去機票,讓她的小學老師歐班老師來參加鐳研究所的落成典禮,居里夫人還親自把老師送上主席臺。偉人之所以偉大,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是因為他們都擁有美好的心理品質——感恩。學會感恩,是要求我們不但要報答養育之思、知遇之恩、關懷之恩、培養之恩和救助之恩,“滴水之恩,涌泉相報”,而且要“施恩勿念,受惠莫忘”,確立感恩的心態和意識,在實際中付出感恩的行動。
在國家資助政策的實施過程中,我們除了在物質上給予學生資助外,還應更重視在精神上對學生給予激勵和引導,重視對學生進行感恩意識的培養,通過開展以誠信、感恩、自強為主題的教育活動,把資助工作與學生感恩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資助工作的德育功能。引導學生“體恩、知恩、識恩”,進而“感恩”,將感恩意識融入到日常學習生活中去。激發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強不息、艱苦奮斗、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進一步培養他們助人為樂、回報社會的良好品德。
針對獲得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和各種助學金的學生群體,開展“愛心奉獻,回報社會”的教育活動,使他們在得到獎勵和資助的同時,能夠感激國家、社會和學校對他們的關愛,并將愛心繼續傳遞。在街道、社區、養老院、兒童村、社會實踐區設立基地,組織獲獎和受助學生開展清理污染、校園衛生清理與綠化維護、送愛心到社區和街道、火車站義務服務等活動,學生在服務社會的同時,自身也得到了鍛煉,展示了良好的風貌,能夠更好地把黨的溫暖轉化為學習動力,用優異的成績回報國家和社會。
4、強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誠信意識,把資助工作與學生誠信教育結合起來
把國家助學貸款管理工作和學費收繳工作作為誠信教育的主要內容,建立國家助學貸款工作助理制度、還息提醒制度、欠息欠款追討制度、違約學生曝光制度等,把誠信教育與貸款辦理、學費收繳和對學生的關心、教育、要求有機結合。通過誠信展板全校巡展、制作誠信宣傳片等形式宣傳誠信理念;建立大學生個人誠信檔案,匯編誠信案例,開展模擬誠信法庭、“我與誠信面對面”主題班會等活動,在校園內外營造重視誠信、踐行誠信的熱烈氛圍。利用網絡、校報、講座、征文、漫畫展等形式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誠信、感恩、責任心、自立自強等方面的教育,積極營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奮發向上、敢為人先的良好氛圍。舉辦誠信論壇,與相關銀行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定期為新貸款學生和畢業生舉辦有關還貸問題的信用教育講座或咨詢活動,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為同學們普及信用知識,為同學們樹立現代社會準則打好基礎。舉辦“與誠信同行”系列演講比賽,并編印優秀演講文集,作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現身說法和誠信感恩教育的活教材。
5、開展社會責任教育,增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責任意識
開展責任擔當教育,以國家獎學金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新資助政策體系的實施作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責任擔當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著重培養學生對學校和家庭,以及對祖國、對民族、對人類的繁榮和進步所肩負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學生“自尊、自律、自強、自信”的責任意識。
組建由經濟困難學生組成的勤工助學服務中心、愛心使者團、自強同學會、貸款咨詢團、還貸聯絡團等組織,以相應的管理、服務工作為載體,促進貧困學生互相交流,提高管理能力、交往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組織受助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以及無償獻血活動,開展環保宣傳、節約能源等活動,帶領同學到郊區學校支教,為社區免費培訓英語等,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開展“一對一”義務家教,組織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手拉手”幫扶捐書活動,培養經濟困難大學生關心他人、關愛社會的意識,使他們在激勵他人自立自強的同時也激發了自己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感,從而更加勇敢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正如一名經濟困難學生所說,這些活動使他意識到經濟困難學生在受到資助的同時更應該考慮如何去幫助別人。
6、利用各種實踐載體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高校應通過多種形式對優秀受助經濟困難學生開展有組織、有教育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使他們在實踐中接受教育。
通過形式豐富的社團活動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努力學習,服務社會,傳遞社會關愛,鍛造自強英才。受助經濟困難學生在社團中以主人翁的角色和姿態,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在校園內外開展一些義務活動,也能增強他們的自豪感和滿足感。
從接受過學校或社會經濟資助的在校大學生中選拔部分加入義工的行列,合理運用現有的資源,組織他們為師生、學校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從事力所能及的義務勞動和無償服務。對于積極參加義工工時的受助學生,學校可考慮使其優先享有其下學年受助資格,同時將其作為獎學金、評獎評優、德育考評的輔助參考指標,以此來鼓勵經濟困難學生樹立自立自強、回報社會的精神品質。
助學工作不僅是一個教育問題,還是一個政治問題。做好助學工作,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體現,是國家對高校的要求。相信各高校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堅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有關精神,實踐科學發展觀,著力構建、完善“后資助”工作機制,虛心學習兄弟院校好的經驗、好的做法,必將進一步推進高校助學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