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巖
海灘上,兩位中年男子悠閑地喝著咖啡聊著天,兩個小男孩在旁邊玩。看樣子,那是兩對父子。玩著玩著,小家伙們就打了起來,先是抱著摔,接著又拳打腳踢。看到這情景,父親們只是笑了笑,繼續聊滅。孩子們邊哭邊打,打得難解準分;那邊,兩位父親依然談笑風生,誰也沒有上前去勸的意思,只是不時地瞅一眼糾纏在一起的兩個孩子。看來只要孩子們不大打出手,他們是不會出面阻止的。
孩子們打累了,各自坐在沙灘上玩,誰也不理誰,臉上還帶著淚痕。說也奇怪,等到再看他們時,兩個孩了竟然和好了,他們互相幫對方整理弄亂了的衣服,就好像剛才拳打腳踢的是另外一對。這時,其中一位父親才走過去,替孩子拍拍身上的塵土,哈哈笑著帶他離開了,兩個小家伙也揮手告別,竟有些依依不舍。
“別管,那是天使在做游戲!”國外一些家長看到孩子打架常會說類似的話,他們一般不太在意孩子之間發生沖突,反而覺得這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會馬上跑去觀看,甚至會鼓勵孩子“不要吵輸了”,讓他們拼命動腦筋找論據支持自己的論點。法國父母認為,吵架是鍛煉孩子智力的一種方式。父母如果出面勸阻,這種自然的成長方式就會受到阻礙,不利于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美國,幼兒同老師看到孩子們發生沖突,通常都是在旁邊照看,只要沒有危險,無論動口還是動手,都會讓他們打個痛快,事后,老師會對他們說明這次有了拳頭說話的利弊得失,幫他們從中吸取教訓,并告訴孩子如果再出現類似情況,解決辦法一定要比這次高明一些。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懂得如何依靠自己的力量化解矛盾沖突了。
孩子們只要在一起玩,就免不了吵架,父母阻止孩子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孩子會一邊吵,一邊想出適合自己年齡的解決方法,他們有自己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視角,怎么做、做什么,是他們自己的事,家長最好讓他們自己做決定。
事實上,打架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由于年齡的原因,他們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一旦與別人發生沖突,就只能以打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漸漸會發現不用吵架就能解決問題的辦法,吵架的現象自然就減少了。讓孩子打架后自己和解,其實也是在鍛煉他們與人溝通、協調的能力。每個孩子都是降落人間的天使,打架不過是天使們在做游戲。家長不如學會欣賞孩子的那顆童心,幫助他們化沖突為成長課堂,鍛煉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他們在人生道路上提供一次積累經驗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