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振偉
近段時期以來,中國企業對外投資較為活躍。無論是7月3日中投入股加拿大礦業公司,還是更早之前的民企擬收購悍馬和皮爾·卡丹,中國企業正在成為世界資本市場的新玩家。借助手中龐大的資本,在經濟快速發展30多年后,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扮演的角色,正在從“產品生產者”向“資本輸出者”轉變。
據渣打銀行估計,2009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將達到1500億-1800億美元,而同期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約為800億至1000億美元。這意味著,今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額將有可能首次超過引進外國直接投資額。對中國而言,這將是一次歷史性的轉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以吸引外資為主,這為中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當然,在吸收大量國際資本的同時,中國也成了外界眼中的“世界工廠”,被譽為世界“產品生產者”。中國經濟發展到現階段,GDP在世界上預計將很快超過日本,占第二位,這也為國家戰略轉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中國正在實現兩個重要的戰略轉型,以使中國經濟在全球價值鏈上獲得戰略環節上更大的競爭優勢:一是開放型經濟向更高層次的轉型,從商品輸出走向資本輸出。二是資本開放戰略的轉型,從資本集聚到資本輻射。全球金融危機之后,擁有龐大外匯儲備的中國現金流也是最多的。發達國家目前資金鏈短缺,因此很自然給中國資本向外輸出開辟了渠道。從這個角度看,中國資本向外輸出是歷史的必然。
從發達國家來看,日本、美國等國家也都經歷了這樣的過程。但是日本和美國政府在資本輸出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協調作用,給予企業相應的政策支持,培育出索尼、豐田、通用等具有一定實力和相當國際經驗的全球化企業。而中國企業總體上實力不足,特別是國際化經驗欠缺,給資本輸出帶來一定的難度。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應該考慮如何鼓勵和規范這種資本的對外輸出。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國家外匯管理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促進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政策和措施,國家外匯管理局正在修訂國家1989年出臺的《境內機構境外直接投資外匯管理規定》,前段時間已經提出征求意見,預計近期就會正式下發。從中不難看出,政府也在考慮如何適應這種新的經濟發展階段,思考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應該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另外在管理上,政府應該適應新的需要和需求。比如在目前出口整體下滑的情況下,如何利用金融杠桿(為企業提供境外投資貸款),引導中國出口型生產企業將生產基地“外移”,在資本輸出的同時,調整國內產業結構,解決日漸吃緊的產能過剩問題。
中國對外投資所面臨的挑戰則是多元的、復雜的,甚至可以說是嚴峻的。大部分中國企業在觀念和認識上,對境外投資有欠缺。這種欠缺不僅僅是知識性的,還有價值性和技能性的。對于投資東道國的文化、商業環境和法律制度不了解,經營管理并購對象的復雜程度超過自身控制能力的情況成為比較常見的問題。中國的一些民營企業往往因為追逐眼前短期的利益而在全球投資的迷霧中迷失方向。企業應盡量避免跟風似的境外投資,要更多地考慮長遠目標,從維護企業長期發展角度進行境外資本輸出。▲(作者是中國產業海外發展和規劃協會副秘書長。)
環球時報2009-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