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軍
[摘要]都勻市洛邦鎮大坪村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水資源緊缺,農田灌溉用水主要依靠“望天水”,生產生活用水主要靠肩挑馬馱。為解決當地飲用水及農田灌溉問題,進行水文地質勘探工作,并根據場地周圍地質踏勘情況分析其富水性,選擇合理的含水層及井位。詳細地闡述該區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環境地質條件,選擇合理的含水層位及井位進行水文地質鉆探,根據抽水試驗和水質分析結果完全能滿足當地村民飲用及農田灌溉。
[關鍵詞]水文地質條件含水層位
中圖分類號:TV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120084-01
都勻市洛邦鎮大坪村位于都勻市區南東面約12km(直距)處,行政區劃屬都勻市洛幫鎮管轄,該村寨共有60余農戶300余口人。由于該村寨沒有一條常年流經地表的溪流,農田灌溉用水主要依靠“望天水”,生產生活用水主要靠肩挑馬馱。
一、區域地質條件
(一)地形、地貌
工作區地處貴州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其地勢為北東和南西較高,中部較低,坡度一般為10~35°,海拔標高一般為900~1030m,相對高差一般30~80m,屬巖溶化低中山地形之溶蝕地貌。
(二)氣象水文
工作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據都勻市區氣象資料統計,區內年平均氣溫15.9℃,極端最高氣溫36.3℃(1966年8月17日),極端最低氣溫-6.9℃(1977年1月30日)。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4.7℃。多年平均降水量1250-1445mm,最大年降雨量為1967mm,最小年降雨量為868.1mm,降雨多集中在4~10月,年平均相對濕度80%左右。
工作區受巖性組合及外力作用等因素的控制,地下水基本無出露,地表水系均為季節性溪溝(9月至次年5月斷流),其流量受季節影響極大,屬長江流域沅江水系。
(三)地層構造
1.地層。工作區內出露的地層為寒武系中統高臺組(∈2g)、寒武系中統石冷水組(∈2s)、婁山關群(ls)、奧陶系下統桐梓組(O1t)、奧陶系下統紅花園組(O1h)、奧陶系下統大灣組(O1d)、泥盆系中統邦寨組(D2b)及第四系(Q)。其巖性由老至分述如下:
寒武系中統高臺組(∈2g):分布于工作區北東側,主要巖性為灰色薄-中厚層白云巖及鮞狀白云巖夾頁巖;寒武系中統石冷水組(∈2s):分布于工作區東側,主要巖性為淺灰色薄-中厚層白云巖,夾鮞狀白云巖及泥質白云巖;泥盆系中統邦寨組(D2b):分布于工作區南西側,主要巖性為深灰色石英砂巖夾頁;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工作區中部,殘坡積物,巖性為土黃、土褐色含砂礫粘土、粘土。
2.構造。工作區處于揚子準地臺黔南臺陷貴定南北向構造變形區王司復背斜東翼,區內褶皺構造不發育,巖層單斜產出,傾向南西。受斷裂構造的影響,區內巖層傾角變化較大,巖層傾角較陡,一般30~40°。
二、場地水文地質條件
(一)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特征。區內地下水唯一補給源為大氣降水,其通過地表各種裂隙、溶隙下滲補給地下水,由于區內含、隔水層相間分布,各層間地下水連通性、導水性差,地下水主要于層間徑流活動,致低洼處以泉的形式溢流排泄。
(二)地下水埋藏條件及埋深。區內地下水主要埋藏形式為潛水,但由于相對隔水層分布較為連續穩定,局部地下水具一定的承壓性。其枯季埋深一般為15~20m,豐季為5~10m。
(三)地下水物理化學特征。據《都勻市水文地質圖》(1/5萬)、《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報告》(1/20萬,都勻幅)相關資料,區內地下水一般無色無味無臭,透明、清涼,水溫一般為18度左右。地下水化學類型主要為HCO3--Ca2+Mg2+型水,人畜生活飲用及農田灌溉均可利用。
三、供水含水層與井位的選擇
(一)含水層選擇。前已述,工作區內含水層主要有寒武系中統高臺組(∈2g)、寒武系中統石冷水組(∈2s)、婁山關群(ls)、奧陶系下統桐梓組(O1t)、奧陶系下統紅花園組(O1h)、奧陶系下統大灣組(O1d)、泥盆系中統邦寨組(D2b)及第四系(Q),含水層選擇分析如下:
寒武系中統高臺組(∈2g):含溶隙水,富水性弱,不宜作供水含水層;寒武系中統石冷水組(∈2s):含溶隙水,富水性弱,不宜作供水含水層;婁山關群(ls):含巖溶水,富水性強,距缺水村名較近,為工作區較為理想的供水含水層;奧陶系下統桐梓組(O1t):含巖溶水,富水性較強,距缺水村名較遠,不宜作供水含水層;奧陶系下統紅花園組(O1h):含巖溶水,富水性較強,距缺水村名較遠,不宜作供水含水層;奧陶系下統大灣組(O1d):含巖溶水,富水性較強,距缺水村名較遠,不宜作供水含水層;泥盆系中統邦寨組(D2b):含裂隙水,富水性弱,不宜作供水含水層;第四系(Q):水而不含水,水量貧乏,不宜作供水含水層。
(二)井位選擇。確定了主要供水含水層-婁山關群(ls)后,據區內該層分布情況,結合地形地貌、居民住宅和引水條件,井位選擇在離蓄水池較近、地勢相對較高、匯水面積相對較大的溝谷中,井口坐標為:東經:107°36′02″北緯:26°13′18″,設計孔深150m。
四、抽水試驗及水質分析
(一)抽水試驗。根據對本場地水文勘察孔所進行的抽水試驗成果,該孔深約150米,直徑約168mm,靜止水位8.0米,該井日出水量約180m3,屬弱富水區。根據場地地形地貌及含水層分布特征,地下水位及水量受季節性控制明顯,雨季水位高,水量較豐富,干旱季節水量相對減少。
(二)水質分析成果。據本場區內水質分析報告:場地內地下水化學類型為HCO3--Ca2+Mg2+型水,礦化度0.6mg/L左右,PH值6.5。
五、工程完成情況及工程質量
(一)工程完成情況。選定了井位后,我隊于2007年12月5日開始組織人員、設備進場開始施工,于2007年12月30日全部工程結束,工程主要成果為:鑿井深150m、下泵深80m、涌水量180m3/d,經貴州省水環境監測中心現場取水樣進行分析,該井水質符合國家頒布實施的《生活飲用水水質衛生標準》(GB5749-2006)中規定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二)工程質量。本次工作完全按照《城鎮及工礦企業供水水文質勘察規范》(TJ-27)、《供水管井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66)中的相關要求進行勘察施工,經長時間(2007年12月1日至2007年12月30日)的抽水試驗未對周邊的地質環境造成影響,工程各項指標均滿足托委書和合同書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霍明遠主編,地下水水資源系統勘查技術與綜合評價方法,科學出版社,1993.3.
[2]區永和、陳愛光、王恒純,水文地質學概論[M].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86.
[3]陳崇希,地下水不穩定井流計算方法,北京:地質出版社,19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