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昌應 代會東 伊洪冰 李 嚴 藍 旭
[摘要]軍校課堂教學組織行為是教員教學觀的反映,教學模式是“組織者”在實現教學觀的過程中實施的手段和方法,只有樹立以學員為主體的教學觀才能真正達到為軍隊建設培養信息化高科技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軍校課堂教學組織行為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7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120144-01
為有效地提高軍隊院校課堂教學的水平,教員在重視主教行為的同時,更應憑借助教行為,激發學員的學習動機,突出學員的中心地位,通過良好的教學模式和有效的課堂交流,使學員在課堂教學過程成為主動者,從而順利地達到教學目的。
一、以學員為中心的組織行為
以學員為中心的教學行為應該是與“教學員學”相適應的教學理念和以學員自主學習為主的教學觀。課堂教學行為分為主教行為、助教行為、課堂管理行為3種,其中主教行為又分為展示行為、對話行為和指導行為。以上諸多種行為的實施都離不開組織行為(即把事物的構成要素進行有效結合的各種活動與做法,表示的是一種教學行為),只有組織得法,實施得當,諸多教學行為才能得以實現。以學員為中心的組織行為要求教員是學習的促進者——是站在學員旁邊的指導者,為學員提供所學技能,以構建學員知識的機會,這樣的教學方法顯得靈活、生動。這種教學組織行為放大就是要突出教員作為教學組織者的職能,相對的弱化了其講授知識的職能。
軍隊院校注重素質教育,尤其是教學課堂,提倡學員以主人翁的身份介入到學習之中,全程設計、掌握、了解所學大綱內容、目的,以求達到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注意任務與達到目的的重要性,使全部問題或學習任務成為學員自己的問題或任務;同時教員根據自己對本課程的知識積累,指出幾個方向,動員學員分組去研究、去找結果,然后把各自的研究結果展示給教員和其他學員。教員只是在恰當的時候給以必要的指導,并對他們的研究結果給以進一步的升華。這種情況下,學員的獨立研究能力、團隊和做精神都得到了培養。更重要的是,研究過程本身以及取得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最能激發學員的興趣,這一點是我們教員深有體會的。在這種模式下,教員本身也受益匪淺,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如此,即可良性循環了。這樣就培養了學員創設問題能力,營造一種解決實際問題的真實學習與開放環境,在這些教學活動中,教員對任務的設計和情景的創設較強地表現出組織活動行為特點,其中包含了對教學內容的再組織、教學過程的縝密安排等。這些教學組織行為的不同決定了引起學員學習意向的程度差異,最終將對學員素質的提高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以學員為主的教學模式
教與學是一項雙向活動,無論是教員,還是學員,在活動過程中的行為都會對另一方產生心理、情感上的影響。教材不等于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大于教材。教學內容的范圍是靈活的,是廣泛的,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只要適合學員的認知規律,從學員的實際出發的材料都可作為學習內容。教員“教教材”是傳統的“教書匠”的表現,“用教材教”才是現代教員應有的姿態。所以,教學過程應當是一個雙方互動的行為。學員在課堂中與教員積極有效地互動,可以促進學員的個性發展、和諧的人際關系、加強群體的凝聚力,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氣氛,以學員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室類似一個活躍的工作場所,學員根據分工不同進行著不同活動,充滿著學習的喧鬧,這樣看似一個教室的紀律不好,其實大家都在探討問題,都在進行思辨;同時,學員之間的互動行為,可以激發學員之間的合作與競爭意識,這種意識可轉化為強大的學習興趣及奮進和積極性,從而順利地達到教學目的。而以教員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盡管課堂上顯得十分安靜,但學員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學員沒有自由的空間,學習勁頭顯然不高。
以學員為主的教學模式必須建立在學員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體現學員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員的引導下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學員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意義。學習的過程是自我生成的過程,這種生成是他人無法取代的,是由內向外的生長,而不是由外向內的灌輸,其基礎是學員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我們在教學中應始終注意從學員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了解他們已知的,分析他們未知的,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目的、教學方法,實施教學評估。教與學雙向互動模式既是一改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員一言堂,只注重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具體采取了教學大綱公開,學習目的明確,學習重點突出,學習方法多樣,教學思維拓廣;出現問題由教員和學員共同解決的方法,使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程度的調動和提高,學習氛圍空前濃厚。
三、以學員為主體的培養目標
以學員為主體的培養目標倡導教員“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員要創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要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有教員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既要有能力把問題簡明地闡述清楚,同時也要有能力引導學員去探索、自主學習。充分利用教材開創自由空間。過去的教和學都以掌握知識為主,教員很難創造性地理解、開發教材,現在則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編入了一些讓學員猜測和想像的內容,以發展學員的想像力和各種不同的思維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學員自由閱讀的欄目以及課題學習。對于這些知識我把它們改成學員課外學習研究材料,讓學員通過詢問、調查、閱讀有關書籍和上網查閱等多種渠道搜集有關這些知識資料并通過書面形式打印出來供全班同學閱讀。這樣做既鍛煉了學員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極大地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絕非一種單純的智力特征,更是一種綜合素質,一種性格素質,一種精神狀態,創新能力不僅表現為對知識的攝取、改組和運用,以及對新思想新技術的徹底領悟與創新,而且是一種追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種主動改變自己并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是利用所學科學知識來追求人類的自身完善,獲得整體的全面發展。基于這一指導思想,結合理論與實踐綜合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對培養學員創新性、綜合能力等方面必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關培蘭,組織行為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高文,教學模式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