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艷清

前不久,從天津產權交易所傳出消息,一汽集團要將其在成都的基地掛牌出手,標價50235萬元。本次掛牌轉讓,要求意向受讓方是注冊資本超過人民幣70億、年銷售收入800億元人民幣的國內轎車整車生產企業。
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業內人士的關注,大家紛紛猜測:誰有可能摘牌?一汽為何要在這個敏感時期出售資產,是不是缺少資金才出此下策?事情很快有了答案。據一汽集團發言人和一汽-大眾公關部負責人證實,接盤者早已內定──正是一汽-大眾。
其實兩年前,一汽-大眾就已經在成都一汽生產捷達轎車了。令人不解的是,一汽-大眾為什么要買下成都一汽呢?
主角“浮出水面”
故事要從2002年說起。當年10月,一汽集團在四川成立了成都一汽──一汽集團占81.15%,成都工業投資公司占18.85%。在成都一汽成立之后,一汽就擬出以成都一汽為載體、在成都上轎車項目的規劃。
但之后國內轎車市場不振,一汽集團成都轎車項目幾近放棄。后來在四川和成都兩級政府的大力促進下,一汽集團轎車項目得以上馬。他們同時還成功游說了一汽最大的合作伙伴──德國大眾。
2005年5月,成都一汽遷至龍泉的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同期設計產能達10萬輛的轎車項目開工,原定2006年投產,目的就是捷達完全轉產成都。
直到2007年7月,捷達終于實現在成都投產,但是設計年產量已從10萬輛銳減至2.4萬輛。一汽-大眾總經理安鐵成說,成都一汽轎車生產的沖壓、焊裝、涂裝和總裝四大工藝當中后三項已具備,只待車身等沖壓件從長春基地運來。
更麻煩的是,產銷規模不大,配套供應商不愿跟隨入川。
顯然,一汽-大眾很早就看到了這一問題。而記者所了解到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成都一汽并入一汽-大眾的資產清算工作早在一年前就已經開始,并且一汽-大眾的高層很早就進駐到了成都一汽。
前不久,大眾汽車(中國)公布的中國市場“2018戰略”顯示,10年后大眾在華年銷量將達到200萬輛。如果南北大眾每家分擔100萬輛,那么目前一汽-大眾長春工廠的現有產能只有66萬輛,剩下的產能差距如何實現呢?
“毫無疑問,成都和南京將成為大眾在華下一步產能擴張的重要兩極。”接近大眾汽車(中國)高層的分析人士說,通過政府資源深厚的一汽集團一系列資本運作,大眾可以繞過諸多政策壁壘,輕而易舉地實現既定產能擴張計劃。
捷達西南新出路
如果僅僅為了產能就花重金打造西南基地,這個理由顯得有點勉強,為捷達等老車型尋找新出路或許才是一汽-大眾購買成都基地的主要原因。
作為老三樣之一的代表車型,雖然捷達已經在市場上打拼多年,但皮實耐用的特點使它受到眾多消費者的喜愛。
盡管捷達的對手越來越多,如奇瑞旗云和A5,比亞迪F3等,但調查數據顯示,在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四類規模城市中,在大城市以下生活的消費者們,考慮購買“老三樣”的人群比率依次是68.1%、68.3%和71.1%,足見“老三樣”在中小城市中具有較強影響力,而其中“老三樣”中最具群眾基礎且口碑最好的無疑是捷達了。
暢銷成熟車型移師二三線城市進行生產并非沒有先例。早在2005年,上海通用賽歐就正式轉投煙臺生產,這也是國內第一個將熱銷車型轉移到二線城市生產的廠家。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現在汽車企業紛紛進軍二三級市場,如果捷達能把握住這個機會,轉移到成都去尋找“第二春”,延續其產品的市場周期,何嘗不是個在地級城市再創銷售高峰的好機會呢?
不僅如此,據熟知一汽-大眾的人士預測,一汽-大眾下一步計劃將以位于中西部的成都為跳板,進一步梳理現有產品結構,隨時為引進旗下全新的汽車品牌留出空間,包括已經針對中國市場進行過相關調研的大眾西亞特品牌。
而對于自主乘用車產品線并不豐富的一汽集團而言,僅僅在成都新建一個轎車基地不是主要目的,通過充分利用合資伙伴(無論是豐田還是大眾)提供的成熟技術和現有車型平臺,達到盤活閑置的國有資產,解決入主川汽的后顧之憂,還能將大眾和豐田在中國的發展捆綁在自己的戰車上,真可謂“一舉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