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和聲語言、音型織體運用的差異,是構成編配風格的根源。本文就此角度來論述和聲語言在音樂作品中編配風格的形成及應用。
關鍵詞: 編配風格;和聲語言;音型織體
中圖分類號:J61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2172(2009)02-0030-06
風格,在《現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個流派或一個人的文藝作品所表現的主要思想特點和藝術特點。而鋼琴編配的藝術風格,是以各個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流派的音樂語言對樂曲進行二次創作而形成的編配特色。它建立在音樂整體的表現上:調式調性、和聲體系、配器形式、復調技巧。和聲運用與織體設計是確立編配風格的核心因素,不同的和聲結構形態、不同的節奏音型將形成風格各異的編配技法。
一、和聲語言奠定編配風格
和聲語言,是形成鍵盤編配風格的基石。呈現縱向音響構成特征的和聲,能明確調式調性的關系、能確立由和弦結構決定和聲進行的原則及應用的方式方法。不同的和聲技法以它不同的和聲素材與應用,可構建各種特色的鋼琴編配。
傳統和聲技法——以大小調自然音體系為主體、功能邏輯為基礎。和聲素材在調式的音列上以三度音程疊置的形式構成,并逐漸從自然音體系擴展到變化音體系,其音響豐富且色彩斑斕:正三和弦、屬七和弦、副三和弦、副七和弦、離調性變和弦、調內變和弦、以及同主音大小調混合變和弦等等。每運用一個和弦,都能呈現它的功能關系與歸屬傾向。僅僅三個正三和弦,已包羅了調式里的所有音并能明確調式調性。
例1 C大調

因此,在鋼琴編配中,只用三個正三和弦再加上屬七和弦,也能演繹好樂曲的內涵、并獲得預想中的效果。
例2 福斯特:《??!蘇珊娜》

倘若加入副三和弦,既造就了和弦色彩、力度、音響上的強烈對比,也為樂曲平添調式的對置。運用副下屬、副屬和弦,使功能性與色彩性融于一體,讓樂曲暫時游離主調向其它關系調靠攏而形成新穎的和聲音響。
例3 新疆民歌:《在那銀色的月光下》

傳統和聲格調典雅音響均衡,它以嚴謹的邏輯性和典型的程式性形成了傳統編配的風格特征:強調每一和弦的前后序進——和弦的預備及解決、聲部的嚴格進行 —— 禁止平行五度及八度、阻礙終止的固定模式 —— Ⅴ7和弦到Ⅵ和弦的進行、和聲節奏的平衡 —— 嚴禁和聲切分但允許和聲延留。這種以邏輯進行為主體、色彩對比為點綴,要求聲部縱橫向的結合和諧而完美、平衡而規范的審美原則,使傳統和聲在鋼琴編配中占據主導地位。 任何一首歌曲無論風格特征如何,理論上都能運用傳統和聲配置??梢哉f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和聲技法,具有無與倫比的優越性和永恒性。
例4 鄭律成 :《我們多么幸福》

以上三例都是不同體裁的歌曲:有天真活潑的兒歌、具有濃濃鄉情的民族音調、還有感情細膩的抒情旋律。這些表現各異的聲樂作品,都可以運用傳統和聲配置。
不同的民族語言產生不同的民族音樂及民族風格。各民族音樂特殊的旋律線形成了不同風格特點的調式,而不同的調式又蘊藏著不同的和聲因素。我國民間音樂曲調,(除了一些地方戲曲由于戲劇性的需要出現七聲音階)大部分都是以五聲調式音階構成 ——它由連續五度相生的5個音:宮、徴、商、羽、角而產生。這5個音的每個音都可成為一個調式的主音,從而形成了5種調式。由五聲音階組成的和弦,是明確漢族民族調式而有別于其它調式的骨干和弦,它與傳統和聲有著明顯的區分,就是含有非三度疊置的和弦結構。這些風格化的色彩性和弦結構有著多種表現形態:以五聲調式音階里的音,按3種音程大二度、純四度、純五度的交替組合疊置構成和弦?;蛞郧{的橫向線條變為縱向的和弦結構?;蛟谌券B置和弦中附加六度音、七度音、二度音等等。雖然在為具有民族特點的旋律配置和聲時,仍然以傳統和聲的三度疊置和弦結構為主體,但綜合使用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色彩性強但功能性弱的非三度疊置結構和弦及附加音形式和弦,卻是確立民族編配技法的一個明顯的標志。
例7 踐耳:《告訴你》

民族調式的音列結構及旋律形態決定了和聲應用的特殊性。就和聲序進而言,各級和弦之間可以形成廣泛的相互連接:除傳統和聲固有的進行模式外、和弦根音關系的五度上行(如:Ⅴ-Ⅱ、Ⅱ-Ⅵ)、三度上行(如:Ⅰ-Ⅲ、Ⅵ-Ⅰ)、二度下行(如:Ⅲ-Ⅱ、Ⅵ-Ⅴ)可自由運用。
例9 新疆民歌:《 嘎哦麗泰》

在民族調式里,Ⅵ-Ⅴ、Ⅵ-Ⅲ、 Ⅲ-Ⅴ 、 Ⅵ -Ⅰ的和弦序進模式非常普遍,這與民間音樂的旋法息息相關。
在終止處理上,只要與旋律的音調相一致并符合其進行傾向,任何一個和弦(甚至于轉位)都可以直接進行到主和弦構成終止式。由于民族調式注重橫向聲部線條化、強調低音進行富有旋律性,因而和弦的重復音、省略音就有了更多的靈活性與應用空間。
例11賀綠?。骸赌镣痰选?

此例Ⅵ級直接進行到Ⅰ級構成結束終止。
流行音樂的和聲應用集多種和聲技法為一體。它既有傳統的調性和聲手法,也有各類自然調式及特殊調式的和聲處理。其和聲素材形態多變,在傳統和聲三度疊置結構的基礎上賦以更多的色彩變化,并有意識地打破三和弦結構過于單純協和的特性。常用的如附加六度音和弦結構、四度音代替三度音結構的留音和弦、自然七和弦代替同級三和弦、根音不變而和弦性質改變的變化和弦結構等等。
例12 H·亨特:《單程車票》

就是這個與和弦的根音形成大六度的#F音,改變了主和弦的性質及音響。
例13 日本古謠:《櫻花》

與Ⅴ7和弦形成留音關系的D音本該下行二度級進解決,卻任意讓其獨立存在,以新的和弦形態 ——留音和弦取代了傳統和聲的三度疊置結構。
例14 B·哈瓦德:《飛向月亮》

從音響效果感覺,自然七和弦當然比三和弦緊張,與和弦根音構成大七度的七和弦尤其明顯,它的擴張力推動著音樂向前發展。
例15 A·曼扎內羅:《阿多羅》

附加大六度音和大九度音的終止主和弦,既改變了和弦性質、造就了色彩,更使音樂的結束還處于躁動不安的狀態中。
另外,大小調各自有不同特色的和聲素材:大調式采用含變化五音(升高或降低)的和弦來代替同級三和弦、以降六級音和弦代替相應的自然和弦。而小調式則十分強調Ⅳ級及bⅡ級的大和弦性質、雙三音的屬七和弦結構,來取代小三和弦及純粹大小七和弦結構。這些流行音樂常用的和聲素材,為傳統和聲的和諧完美注入頗有特色的碰撞因素,增加了和聲音響的緊張度與沖突感。
例16 保羅·摩利埃:《黃昏之戀》

上例以bⅥ級取代自然大調的Ⅵ級小三和弦,獲得調式調性的色彩對置。
例17 JimmyHeath:《大寫 P》

屬七和弦同時存在兩個相互排擠的三音C與#C,并有意識地讓它們處于不同的聲部,可減少音響的碰擊,但仍然保留不協和的因素。
流行音樂和弦結構的特殊性,導致了和聲應用與傳統手法的異同。尤其是終止式的運用、和弦序進的方式、和聲節奏的隨意性等等。與傳統和聲一樣,流行音樂的終止式同樣有正格、變格、完全終止等等。但實質內容卻在改變:終止的主和弦可附加六、七、九度音,阻礙終止以Ⅴ7 - Ⅳ進行,變格終止不僅僅是Ⅳ-Ⅰ、Ⅱ-Ⅰ還擴展至Ⅵ-Ⅰ。和聲序進方式也是自由多樣:和弦根音關系的上下五度、上下三度、上下二度及三全音進行。運用在即興編配中一些慣用的和弦進行模式,顯示了流行技法的本質。
例18童安格:《明天是否愛我》

上例的和弦序進,是流行音樂作品中最廣泛使用的和聲進行,也是與傳統和聲關系最密切的和聲模式。
例19 N·羅塔:《我們的時光》

Ⅰ- Ⅴ - Ⅱm - Ⅵm的進行 ,有意識地削弱和聲的功能性作用。
例20 齊秦:《大約在冬季》

連續二度關系的平行和弦進行,打破了傳統和聲平行五度的禁則。
例21B·哈瓦德《飛向月亮》

低音部的三全音進行,是有別于傳統及民族編配的流行技法的和聲特色之一。
這些和聲運動形態最大的特點是以原位進行為主,但為了低音線條的流暢也可輔以一些轉位,并允許聲部間平行五、八度及一切增音程的進行。至于在和聲節奏方面,更顯示其獨特的個性:不受節拍結構的約束、不怕削弱強拍的力度、不必非要考慮和聲與旋律之間松緊疏密的關系,憑著音樂的感覺及旋律的進行自由地發展。
民族與流行和聲技法,在傳統和聲的根基上變化發展產生,三者之間各有特色又相互兼容。各種技法極具顯示各自特征的和弦結構形態及和弦序進原則,正是這些結構不同、音響不一的特性和弦以及豐富多樣的應用法則,使它們之間的特殊性非常明確地凸顯出來:傳統和聲嚴謹、民族和聲中庸、流行音樂和聲寬松自由。三種技法在鋼琴編配應用上非常鮮明地體現出各自的藝術風格。
二、音型織體成就編配風格
在鋼琴編配中,音型織體的運用與和聲技法是息息相關的。
傳統和聲技法,是以18世紀維也納古典樂派為代表的和聲理論與實踐所形成的傳統和聲體系作依據,以大小調體系為主體、以三度疊置結構為基礎的功能和聲。在音型織體方面采用的是18世紀西方音樂的歌曲伴奏音型模式——不改變節拍結構的各種節奏組合:如柱式和弦織體、各種分解和弦織體、多層次綜合音型織體等等。雖然民族技法與流行技法也采納這些音型模式,但傳統和聲強調聲部進行的原則,體現在音型演奏上和弦之間就有了非常嚴謹的聲部連接:和弦音型層各音的走向須嚴格按照和聲連接法或旋律連接法的規律進行。這一點準確無誤地闡明傳統編配技法的特性。
例22 韋伯:《獵人大合唱》

旋律與音型融為一體的柱式和弦織體,在傳統技法編配中和弦的低音較多以原位進行。
例23 美國民歌:《牧場上的家》

讓低音與和聲音型層拉開一定的距離,音型的聲部連接以平穩為主。
例24 加拿大民歌:《紅河谷》

這種遠距離半分解伴奏音型的音樂效果比較流動,低音的進行不影響和弦音型的聲部連接。
例25 烏克蘭民歌:《德涅泊爾》

分解和弦音型在感覺上只具有旋律與伴奏聲部兩層次,其實它的低音層是獨立的、和弦音型層的聲部進行位于低音部之上。
這些都是典型的傳統編配技法 —— 強調音樂的整體表現:層次的安排、音型之間的聲部連接、低音線條的進行意義。
色彩性的非三度疊置和弦是民族和聲技法的標志。從民歌或具有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本身具備的特性來看,它們所顯示的色彩性要比邏輯性強烈得多,織體的選擇必然要與其內涵(和聲與旋律)相一致,并有別于傳統技法以音型式為主的功能性設計。因此自成一體:如多線條法 ——模仿對位、對比旋律的結合,平行法——以平行四、五、八度音程進行,和聲音型法——固定音型、音色或節奏模仿音型、分解音型。
多線條法是顯示民族特色最主要的表現手法之一。為避免掩蓋和損壞原有的旋律性,可擯棄單純的音型伴奏,而運用局部模仿或自由模仿的手法為旋律編配,用對比復調手法為主題添加一個在節奏、結構、線條進行方向上都形成對比的對位。這對于優美抒情、平穩流暢富有民族特色的曲調,要保持和發展它的縱橫流動,采用多線條技術最為合適。
例26 蒙古民歌:《小黃鸝鳥》

例27山西民歌 :《小放?!?/p>

民間音樂旋律的表現高于一切,優美悠長的線條用模仿或對比手法來發展,是任何音型織體都無法相比的。
平行法中的平行四、五度的進行,以古典音樂的審美原則被認為是空洞的音響、從聽覺上感到削減了聲部。而在民族調式旋律的伴奏中卻很有特色,這種手法在不同的音區上可表現某種意境和畫面、可描繪濃郁的民族色彩或刻畫內在的心理活動過程。
例28汪立才、郭頌 :《烏蘇里船歌》

從傳統編配技術里派生出來的和聲音型法,在和聲語言選擇上雖以非三度疊置和弦結構為主,但和弦序進同樣要考慮聲部之間平穩以及邏輯性的連接。
例29青海民歌黃洛華編配:《在那遙遠的地方》

最能顯示流行編配技法的特色之一,是節奏形態的表現方式。雖說流行技法的音型織體源于古典音樂的各種節奏形式組合,但很多流行音樂通俗歌曲的節拍自由變換、節奏結構形式多樣,在旋律中經常出現從弱拍切分至強拍、并以短時值節奏延留帶出長時值節奏。這種隱藏強拍、強調弱拍節奏、淡化節拍結構規律的音型必然會滲透在伴奏中并被吸收進去。各種切分節奏結合著和聲進行,猶如流動的樂思突然陷入偶爾的靜止狀態、似有千言萬語卻又戛然而止,蟄伏片刻才噴發著心中的情感。連平淡無奇的柱式音型由于旋律的切分節奏也變得生動充滿活力。這些變異無序、沖突模糊的編配思維已越過傳統技法平衡有序、和諧規范的審美意識。為音樂表現帶來其他技法都不曾有的、令人驚喜的效果,并成為流行技法編配的主流。
例30許經燕編:《煙雨凄迷》

三、風格編配完善歌曲伴奏
不同的和聲語言和音型織體構成了多種編配技法。研究這些不同編配技法的風格傾向,有助于面對不同藝術表現、不同藝術內容的歌曲時,避免僅以套用音型的手法而應給予最貼切的伴奏,達到音樂內容與表達方式融為一體的境界。從宏觀來看,任何風格體裁、任何內容情緒的歌曲都能以傳統技法編配。特別是以大小調創作的歌曲,用傳統技法足以獲得很好的效果。但深入分析就會發現,一首充滿活力節奏感極強且帶有時尚氣息的通俗歌曲,即使調的屬性是大小調,但用傳統技法會顯得過于嚴肅;用民族技法則難以相容。若民族氣息很濃郁的旋律采用傳統技法,伴奏中流動的線條則缺乏民族特色因素;用流行技法崇尚節奏音型的編配只會破壞悠長的旋律線。
以符合藝術風格要求的技法為歌曲編配,并不是說每首樂曲只能采用唯一的伴奏方式。從唯物辯證法角度看,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是絕對的。綜觀許多改編曲伴奏曲:有古典音樂被改編為輕音樂形式或以爵士風格演繹,有外國民歌用傳統技法或現代技法編配。
下例同是巴西民歌《在路旁》,例28 用傳統技法編配,規整有序、溫文爾雅。例 29用爵士樂手段表現,自由無拘、躍動不羈。
例 31黃洛華編配:《在路旁》

有些歌曲,若從不同的層面去理解、不同的心理角度去分析,就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情感宣泄:用傳統技法表現內在深沉、用流行技法充滿期待向往。
例33任達敏編配 :《月亮代表我的心》

以上兩例都是相同的一首歌:湯尼的《月亮代表我的心》,例30 采用傳統編配技法。和聲配置帶有明顯的傾向性、邏輯性的功能序進。分解和弦音型的聲部連接嚴謹、低音層與和弦音型層清晰易辨。伴奏聲部烘托著略帶憂傷的旋律,如同愛情的獨白、深沉而感人。例31 是典型的流行技法。無須解決的自然七和弦、獨立存在的留音和弦,以及隱藏強拍的切分節奏配合著流行技法特有的、不受聲部進行原則所約束的琶音,呈現的則是另一番的情感流露:對愛情除了自信、還有一點玩世不恭。
從和聲、織體論證鋼琴編配的藝術風格,目的不是停留在理論的研究上,而是讓你能意識到不同的和聲語言、不同的音型織體可以造就怎樣的一種音樂表現手段,在為歌曲進行二次創作時你就會去思考去探索:選擇哪種編配技法才能真正地表達樂曲的內涵。
責任編輯:馬林
The Compilation Style of Harmonic Language in Music
Huang Luohua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harmonic language, figure and fabric are the germ of compilation, which are able to create different styles, so this paper makes a discussion on the cre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mpilation styles from them.
Key words:
complication style; harmonic language; figure and fab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