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改革開放30年的音樂教育學研究(下)

2009-07-10 09:03:24楊和平
音樂探索 2009年2期
關鍵詞:音樂研究教育

楊和平

三、音樂教育心理學問題研究

音樂教育心理學,是從心理學角度研究音樂教育過程中人們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它既是音樂教育學的一個分支,又是音樂心理學的一個部門,具有學科交叉性。改革開放以來,國內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不斷升溫,成為一個較為熱門的課題。與國外教育心理學研究注重科學實證法不同,國內的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更多的運用理論思辨的方法,在此基礎上積累了一批研究成果。代表性的著作及譯著有:郁正民著的《音樂教育心理學》(1994)、章姚姚著的《音樂教育心理學》(1998)、徐行效著的《心理過程與聲樂教學》(1998)、曹理、何工著的《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2000)、趙宋光主編的《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2003)、周世斌著的《音樂教育與心理研究方法》(2005);章枚譯的《學校音樂教學心理學》(1983)、盧合芝、李坦娜編譯的《音樂教育心理學》(1991)、羅小平、黃虹編譯的《最新音樂心理學薈萃》(1995)等。發表的論文有王洪生的《音樂教育心理學芻議》、《音樂教育心理學淺談》、《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不可再緩》;郁正民《音樂教育心理學的建構》、劉沛的《音樂教育與心理研究的批判評價》、《格式塔原則與音樂教育中的認識規律》、《三種心理學派對音樂教育的影響》、《音樂課程研制的認知心理觀點》、《音樂心理學教學綱要與研究型學習資源》;資利萍《認知心理學向藝術領域的拓展對音樂教育的啟示》、周蓓《從當代心理學看音樂認知教育觀念的發展與更新》、崔寧《音樂教育的認知價值與大腦心理效應分析》等等。

從出版的著作中看,郁正民的《音樂教育心理學》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本研究音樂教育心理學的專著,具有一定的開創性,2004年又再版,更名為《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1]。作者從大教育學出發,從音樂學、教育學、教育心理學、人際關系學、傳統心理學、控制論、信息技術等方面入手,全面地闡釋了如何“把音樂藝術、音樂教學理論和教育心理學結合起來,研究音樂教學及改革的途徑,向新教師提供教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以便進行具有成效的教學”。 全書分為學校教育的改革、教師、學生和師生交往、教學目的、學習的理論、學習的動機、注意與思維、學習的遷移、學習的記憶、有效學習、學習成績的測驗與評定等10個部分,系統論述了作者的音樂學與教育心理學統一的教育觀。趙宋光主編的《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2]是由多名不同學科的研究者集體智慧的結晶。全書分緒論、學科構建與發展篇、音樂學習心理篇、音樂教師心理篇三大部分組成,其中緒論從總體上介紹學科研究的對象、目的和方法。全書的寫作具有溯源尋本、以史帶論,強調實踐性、注重本土化研究、提倡實證研究等特點。周世斌的《音樂教育與心理研究方法》[3]介紹了音樂教育的心理研究方法,如音樂問卷調查、音樂教育與心理測量、音樂教育與心理實驗研究等,也包括解決怎樣寫調查報告、如何制作心理測量表等問題,對音樂教育的心理實證研究具有普及與推廣的意義。

從發表的論文上看,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王洪生的《音樂教育心理學芻議》、《音樂教育心理學淺談》、《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不可再緩》以及郁正民《音樂教育心理學的建構》[4]為代表,主要關注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哲學基礎、性質、范圍等學科建設的基本理論問題。盡管這些文章論述淺顯,但在學科初建時期,卻也提供了不少寶貴的意見。另外一些研究者注重吸收國外心理學研究成果,來研究我國的音樂教育,以劉沛為代表,在《三種心理學流派對音樂教育的影響》[5]一文中,介紹了構造主義、完形主義和行為主義對音樂教育的影響和在音樂教育中實施的利弊,從而讓讀者對心理學理論在音樂教育中的應用有一個系統的了解。資利萍《認知心理學向藝術領域的拓展對音樂教育的啟示》[6]一文在提出認知心理學向藝術領域拓展的背景下,闡述了認知心理學對音樂、音樂教育的觀點以及這些觀點對我國音樂教育在音樂本質論、音樂學習論、音樂教育評價方面的啟示,開拓了讀者的視野。

另外,與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相關的專著有:張前著的《音樂欣賞心理分析》(1983),沈建軍著的《音樂與智力》(1987),普凱元編著的《音樂心理學基礎》(1988),羅小平、黃虹合著的《音樂心理學》(1989),鄒長海著的《聲樂藝術心理學》(2000)等,這些著作為音樂教育心理學發展作了理論準備。

總的來看,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呈現出一片大好局勢,成果豐碩。但是,在對相關文獻整理過程中,筆者發現:與國外教育心理學崇尚實證研究不同,我國的音樂教育心理學還主要停留在理論思辨的研究方法上,許多言說或雷同造次、缺乏創新,或流于表面,難以深入。長期如此,不利于解決我國音樂教學實踐中的問題,不利于音樂教育心理學的學科發展。可喜的是,許多研究者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在音樂表演心理學研究中開始結合實證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如周海宏的《對部分鋼琴演奏心理操作技能研究》等文章,相信這種做法遍及音樂教育心理學將指日可待。

四、比較音樂教育學研究

比較音樂教育學是對世界各國音樂教育的調查、比較、評價的專門學問,它以各國、各民族、各地區全方位的音樂教育為研究對象,以比較法為主要研究方法,以解決和改善我國音樂教育體系中存在的問題,發展我國音樂教育為主要目的。在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的形勢下,新的科技領域不斷開拓,新的邊緣學科不斷建立。在音樂教育方面,比較音樂教育學如同音樂教育教育學、音樂教育心理學等新學科一樣,在我國悄然興起,有了一批專門研究者,碩果累累。

從出版的著作與發表的論文來看,專注于學科建設基本原理研究的代表成果有閻柏林、任葆菊主編的《音樂教育比較研究》[7]、曹理譯的《音樂教育的比較教育研究——展望與課題》、秦德祥的《比較音樂教育學引論》、曹理的《比較音樂教育學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劉沛、向周俊的《比較音樂教育梗概》、成露霞的《談比較音樂教育學理論與實際應用》等[8]。通過閱讀這些文章,對比較音樂教育學的學科概念、研究的對象、目的及方法、基本原則、研究動向等基本問題有了比較詳細的了解。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接踵引進了多種當代世界影響較大的國外音樂教育體系,出版的譯著、專著有:[英]德賴維爾著,高建進譯的《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學入門》(1986);[美]科培爾門著,周荷君譯的《鈴木鋼琴教學法》(1987);[德]古尼爾特·凱特曼著,廖乃雄譯的《奧爾夫兒童音樂教學法初探》(1987)、李凌、趙沨主編《世界音樂教育集粹》(1988)、秦德祥著的《元素性音樂教育》(1989)、李坦娜主編《世界音樂教育集粹》(1991)、蔡覺民、楊立梅著的《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劉沛著的《美國音樂教育概況》(1998)、謝嘉幸等著的《德國音樂教育概況》(1999)、繆裴言等著的《日本音樂教育概況》(1999)、魏煌等著的《蘇聯音樂教育》(1999)、李坦娜等著的《奧爾夫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楊立梅著的《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2000)等等數十種。這些著作的面世,讓我們了解到比以往多得多的國外音樂教育理論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學信息,極大地推動和促進了我國音樂教育,尤其是普通學校音樂教育的改革,也為比較音樂教育學在我國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

有了學科的理論架構,以及如此豐富的國外音樂教育體系的引進等前提條件,比較音樂教育學研究在我國這片神州大地上緊鑼密鼓地展開了。根據搜集的文獻,縱向研究可分為高校音樂教育比較、中小學音樂教育比較兩大類,橫向研究可分為體制、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某專業教學等的比較,比較的國家主要是中美、中日、中德、中俄、中加、中法等國。比較高校音樂專業教育、音樂師范教育的代表性文章有:姚思源《美國威梯爾學院(Whittier College)音樂系與中國北京師范學院音樂系幾個問題的比較研究》、辛笛《中美師范院校音樂教育發展比較》、陳國紅《中日高師兩校音樂教育專業招生考試內容比較分析》、吳躍躍《加拿大音樂教育專業課程帶來的啟示——中、加音樂教育專業課程之比較》、楊麗華《中西方高師音樂教育比較研究》、蘭青《中外高師音樂教育比較分析》、孫瑜《中俄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合唱與指揮類課程教學比較》、卿菁《中、美、德高等師范音樂教育比較》、魯恩雄《中德學校音樂教育師資培養體系之比較》等等。比較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代表性論文有馬達《中日中小學音樂教育發展之比較研究》、馬達《中日中小學音樂教育發展之比較研究》、羅琴《中美音樂課程標準比較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等。其他專項比較的文章有周奇迅《二十世紀中外音樂教育思想及目標之比較與借鑒》、徐元勇《中日“傳統音樂”教育及教學內容之比較》、劉欣《喚醒兒童心中的繆斯——20世紀三種外國音樂教育體系之比較研究》、莊靜《中德現行學校音樂教育體制之比較》、《中外音樂教育異同比較分析——奧爾夫教學體制與我國教學體制的比較》、趙巖《中美音樂教育觀念之比較研究》、許燕《中日音樂之教育文化比較》等等。

30年的比較音樂教育研究,成績是可喜的,不僅為我國音樂教育的建設、發展提供不少借鑒,并且通過比較研究,向外界介紹我國音樂教育的歷史發展和成就,也使世界更多了解我們,并為國際音樂教育的發展進步,做出我們的貢獻。但通覽文獻,發現存在的問題不少。由于比較音樂教育學研究具有跨國家、跨文化、跨學科的綜合性特點,因此對研究者的自身能力具有較高的要求,首先就是要精通一門外語,只有在讀懂外國文獻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比較研究。改革開放以來,比較音樂教育的研究成果是豐富的,然許多成果都是在沒有第一手原文資料情況下,對二次編譯的文獻、甚至三次、四次文獻的重復使用,讀來缺乏新意與創意。相信此類問題隨著研究者自身素質的提高,在以后的研究中會越來越少。

五、音樂教育史研究

音樂教育史研究音樂教育實踐及理論的歷史,是音樂教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這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以史為鑒,可以鑒往知來。我國古代樂服務于禮,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樂教體系,周代的大司樂、秦漢的樂府、隋唐的教坊和梨園等無不閃爍著音樂教育的因素;近現代新式學堂的建立,從學堂樂歌到唱歌課,再到音樂課,以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為藍本的現代學校音樂教育在我國發展開了,經過百余年的融合、內化,有許多寶貴經驗值得我們去總結,也有不少歷史教訓值得我們去認識,這些都對我國今后音樂教育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诖?,音樂教育史研究一直是學者們所重視的課題之一,30年來,出版了多部音樂教育史類專著,主要有陳其偉、周世波等著的《中國音樂教育史略(上卷)》(1993)、修海林著的《中國古代音樂教育》(1997)、俞玉滋主編的《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1840一1949)》(2000)、俞玉滋、張援編的《中國近現代美育論文選(1840一1949)》(1999)、伍雍誼主編的《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 (1840一1949)》(1999)、章咸、張援主編的《中國近現代藝術教育法規匯編(1840一1949)》(1997)、姚思源主編的《中國當代學校音樂教育文獻 (1949一1995)》(2000)、姚思源主編的《中國當代學校音樂教育研究文集(1949一1990)》(1999)、馬東風著的《音樂教育史研究》(2001)、馬達著的《20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2002)、孫繼南編著的《中國近現代(1840一2000)音樂教育史紀年》(2004)等數十種,其他穿插有音樂教育史內容的音樂史類著作也有多部,如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1980年重訂版)、夏野《中國古代音樂史簡編》(1989)、孫繼南《中國音樂通史簡編》(1993)、居其宏《新中國音樂史(1949-2000)》(2002)等,此處不一一贅述。

修海林著的《中國古代音樂教育》[9]一書,以我國歷史朝代為主線,敘述中國古代音樂教育的基本狀況及其歷史發展,在盡可能全面占有史料的基礎上,敘述歷代音樂教育制度、設施、重要人物、各種類型的音樂教育行為、音樂傳承方式以及音樂教育思想。其中對于音樂教育與整個社會文化發展的關系,給予特別的注意,注意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為今天的音樂教育事業提供歷史的借鑒。該書作為我國古代音樂教育第一本通史類著作,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馬達著的《20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10]從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等師范音樂教育、高等師范音樂教育三方面對我國從近代新學制建立以來的整個學校音樂教育的體制、觀念、內容作了細密的闡述;伍雍誼的《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 (1840一1949)》[11]通過教育思想、教育法規建設、師資培養、教材建設等七個專題的深入討論展示了這一時期學校音樂教育的概貌;俞玉滋主編的《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1840一1949)》、《中國近現代美育理論文選(1840一1949)》以及章咸、張援主編的《中國近現代藝術教育法規匯編(1840一1949)》、姚思源主編的《中國當代學校音樂教育文獻 (1949一1995)》、孫繼南編著的《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史紀年(1840一2000)》等[12]論文集、文獻匯編,集中了大量史料,基本上記錄了1840年至2000年這160年來,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概況,可信度強,對于我們研究這段歷史中的音樂教育實踐及理論,編撰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史、中國當代音樂教育史等著作都有重要的文獻參考價值。馬東風的《音樂教育史研究》[13]一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中國音樂教育史,論述了自原始社會以來中國音樂教育的發展;下編為外國音樂教育史,論述了歐洲、美洲、亞洲等24個國家和地區音樂教育的發展,并在最后闡述了音樂與教育的關系。該書運用了比較學的觀點與方法,大膽地將中外音樂教育史并列起來,提出許多新的觀點,角度頗有新意。

發表的論文方面,劉大堅的《中國音樂教育史簡編》[14](分為上、中、下、下續)(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6/4,1997/1,1997/2,1997/3)一文,按照歷史發展時間順序,將古代音樂教育分為遠古時期、夏商周三代、春秋戰國時期、先秦時期、秦漢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等八個時段敘述,將近現代音樂教育分為清末民初、“五四”后、國民黨統治三個時期,最后對近現代音樂教育思想進行總結。作者結合各個時期的文獻史料,理出了一條上至遠古,下至新中國成立的中國音樂教育發展史,稱得上是一部濃縮的“中國音樂教育史”,可見作者寫作此文的勇氣與膽略。然而,要將如此龐大的一部史書級別的內容,囊括在一篇萬言文章中,盡管分為上、中、下、下續4次發表,對史料的選擇必定帶有作者的主觀色彩,即按某一觀點論證需要來選取史料,因此有礙于歷史描述的客觀性,但也為今后“中國音樂教育史”著作的問世埋下伏筆。還有一些文章從音樂教育專題史、斷代史、音樂教育家等的角度,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較有代表性的有:孫繼南《我國音樂教育的歷史回顧》、姚思源《試論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建設和發展》、伍雍誼《本世紀前半葉我國音樂教育思想及實踐》、張友剛、尹紅《我國八十年代音樂教育》、厲聲《專業音樂教育的四十年》、馬東風《我國古代音樂教育的形成與發展》、汪毓和《音樂教育事業的建設與發展》、苗晶《中國傳統音樂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王耀華《中國近代學校音樂教育之得失》、謝嘉幸《關于當代中國音樂教育的文化思考》、沈洽《20世紀國樂思想的“U”字之路》、修海林《中國傳統音樂教育兩種體系的啟示》、伍雍誼《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回顧與展望》、常受宗《我對賀綠汀民族音樂教育思想的理解》、霍益萍《論蔡元培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金忠明《蔡元培教育思想三論》、修海林《蔡元培的音樂美學理論與實踐》、劉綿綿《曾志忞與中國近代音樂教育史上的十個“第一”》等等。

六、音樂教育社會學

音樂教育社會學研究音樂教育與社會的相互關系及其在社會中運行規律,“它屬于音樂社會學的范疇,1980年以后有獨立成為一門邊緣學科的傾向”。[15]音樂教育社會學其中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是音樂教育的社會功能問題。這個問題,早在先秦時期就廣泛引起文人的討論,孔子曾說“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音樂對社會政治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因而提出“樂則《韶》、《武》,放鄭聲”的正樂主張;墨子認為在當時“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的時代背景下,音樂不僅于政治、生產無益而且有害,享受音樂就會勞民、傷財、誤政以至亡國,故應“非樂”;老子認為“五音令人耳聾”,因而追求“大音希聲”。音樂的社會功能討論必然會牽連到音樂教育的社會功能。古代禮樂思想影響下,音樂教育(樂教)的社會政治功能得到了擴大化,影響著教育內容、方法及目標等具體音樂教育實施。近代,王國維、蔡元培等人最先提倡美育,同時也強調音樂教育,不僅僅是因為音樂自身的審美功能,更多的是從音樂的社會功能論述出發的。新中國成立后,音樂教育曾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作為“德育”的輔助,直到新千年的音樂課程改革,《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的頒布,才正式從官方角度將音樂教育的功能著眼于音樂自身的審美功能上,然則,這并不表示對音樂教育的社會功能研究戛然而止了。在新的歷史時期,社會環境千變萬化,音樂教育社會學研究將視角投向更多的領域:家庭音樂教育、社區音樂教育、老人音樂教育等社會音樂教育、音樂教育的教化、娛樂、文化傳承、組織交往等多重社會功能、音樂教育與社會現象的關系等等。改革開放30年來,音樂教育社會學的研究成果雖然不及音樂教育學其他領域的多,但也有一些研究者樂在其中,積累了初步的成果,主要以論文發表形式,如:李曉天的《人·音樂·社會——音樂教育本體與社會功能之斷想》(戲曲藝術,2003/1)、資利萍的《“青歌賽”給學校音樂教育帶來的思考》(教育科學研究,2006/10)、舒澤池的《世紀之交的中國社會音樂教育》(人民音樂,2000/12)、李曉天的《音樂教育與人和社會關系之斷想》(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1/3)、陳少雄的碩士論文《論音樂對服刑人員的教化作用》(湖南師范大學,2005)等等??偟膩砜?,這一領域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有待深化,同時也具有進一步拓展的巨大空間。

責任編輯:李姝

參考文獻:

[1]郁正民.音樂教育心理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4.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

[2]趙宋光.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3]周世斌.音樂教育與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4]王洪生.音樂教育心理學芻議[J]. 齊魯學刊,1989/1. 王洪生.音樂教育心理學淺談[J].中國音樂教育,1994/6.王洪生.音樂教育心理學研究不可再緩[J].濟寧師專學報,1994/4.郁正民.音樂教育心理學的建構[J].繼續教育研究,1996/3.

[5]劉沛.三種心理學流派對音樂教育的影響[J].中國音樂教育,1993/3.

[6]資利萍.認知心理學向藝術領域的拓展對音樂教育的啟示[J].中國音樂學,2005/2.

[7]閻柏林,任葆菊主編,音樂教育比較研究[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1993.

[8](日)高獲保治,曹理譯.音樂教育的比較教育研究——展望與課題[J].中國音樂,1992/4.秦德祥.比較音樂教育學引論[J].中國音樂學,1993/4.曹理.比較音樂教育學理論與實踐的探索[J].中國音樂教育,1994/4.劉沛,向周俊.比較音樂教育梗概[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1994/4.成露霞.談比較音樂教育學理論與實際應用[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3.

[9]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0]馬達.20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1]伍雍誼.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1848-1949)[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2]俞玉滋張援主編.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1840一1949) [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俞玉滋主編.中國近現代美育理論文選(1840一1949) [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章咸、張援主編.中國近現代藝術教育法規匯編(1840一1949) [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姚思源主編.中國當代學校音樂教育文獻 (1949一1995) [M].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孫繼南編著.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史紀年(1840一2000)[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13]馬東風.音樂教育史研究][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

[14]劉大堅.中國音樂教育史簡編(上、中、下、下續)[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6/4,1997/1,1997/2,1997/3.

[15]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Z].北京·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800.

猜你喜歡
音樂研究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圣誕音樂路
兒童繪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音樂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笫一页|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婷婷成人综合| 日韩欧美网址|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无码福利视频| 国产农村1级毛片| 热九九精品| 欧美色综合久久|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中文字幕| 久热精品免费| 久久久四虎成人永久免费网站|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免费看a级毛片| 精品国产99久久|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国内精品视频|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av色站网站|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操美女免费网站|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國產尤物AV尤物在線觀看|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美女视频黄又黄又免费高清|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 一级毛片网| 婷五月综合|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久久成人免费|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中日韩欧亚无码视频|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日韩天堂视频|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久久综合五月婷婷| 欧美中日韩在线| 日韩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女人在线|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免费播放毛片|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九九九| 欧美亚洲欧美区| 国产xx在线观看|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国产99欧美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av天堂最新版在线| 国产免费网址| 亚洲免费毛片| 久久影院一区二区h|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