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 欣

1998年10月,浙江海洋學院海洋文化研究所正式成立,從那時起,浙江海洋學院海洋文化的研究和建設也開啟了新的篇章。十多年來,浙江海洋學院充分利用浙江省以及舟山群島豐富的海洋文化資源,在海洋文化研究、海洋文化教育、海洋文化社會服務等方面展開積極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績。
廣泛開展東海區域島嶼文化研究。浙江海洋學院充分發揮學校地處東海、熟悉舟山群島的優勢,對浙江及舟山海洋文化開發多方面研究,廣泛整理東海區域海洋文化資料,準確把握海島海洋文化特點,尤其是探索浙江海洋文化發展軌跡、深入研究海島民俗、積極發掘海洋文化資源等,取得了一批成果。柳和勇教授承擔了“舟山群島海洋文化說”及“浙江海洋文化發展軌跡”等省級課題,海洋文化研究所研究人員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系統研究地域海洋文化的力作《舟山群島海洋文化論》和《浙山越水普陀潮》《慈航慧炬化絲路》《吳方言與東海文化》等著作。
海洋文化研究所外聘特約的專家,也取得了豐碩研究成果,如方長生主編的《海洋文化研究叢書》內容廣,影響大;金濤撰寫的《舟山龍文化》和《東海島嶼文化與民俗》內容豐富,頗受學界關注;還有《舟山漁業史話》史料豐厚,廣受好評?!镀胀由绞吩挕泛汀吨凵矫袼状笥^》資料齊全,研究深入。
開展海洋漁、鹽文化研究。側重于對漁歌、漁業和鹽業民俗及漁業文化史方面的研究,承擔了“浙江漁業史”“岱山東沙古漁鎮史”“浙江鹽業民俗研究”和“浙江漁俗文化的語言學研究”等省級課題,并協助浙江省漁業局完成了“浙江省振興漁文化工程對策研究”報告,發表了《舟山群島漁滲的語言特色與文化內涵》《東海漁歌語言的韻律美》《浙江鹽業民俗初探》和《我國非物質海洋漁捕文化資源的價值研究》等文章,其中不少文章都是我國對某一方面海洋文化研究的開拓之作,有一定影響。
開展海島歷史文化的研究。主要開展海島歷史文化著作整理及研究。張嵎教授、程繼紅教授和詹亞園教授等分別承擔了“《四庫全書》中的舟山歷史文化研究資源匯編”“黃以周著作整理”“黃式三集”等省級課題,韓偉表教授承擔了“金性堯著作整理”省級課題。
側重海洋文學研究和創作,涌現出一批海洋文學作品。王學淵教授出版了《遠去的帆影》詩集,倪濃水教授創作了《螞蟻蕩漾》《開一扇門,望見觀音》等海洋小說、散文,其中《螞蟻蕩漾》獲2002年全國海洋文學大賽二等獎。李松岳副教授創作《沙器》《大海作證》和《內心的尺度》等海洋詩歌和散文,《內心的尺度》獲2007年舟山市“五個一工程獎”。海洋文化研究所還編輯出版了《中國古代海洋文學作品選》,承擔了“中國古代海洋小說和文化”和“中國海洋文學研究——以浙江為焦點”等省級課題,發表了《西北和東海:“精衛填海”里的南北文化隱喻》《中國古代海洋小說中“人魚”敘事的歷史變遷和文化蘊涵》和《中國海洋詩歌的審美高度》等海洋文學研究文章。

根據自身特點,積極開展海洋文化教育。培育學生的海洋文化素養,形成具有豐富海洋文化內涵的辦學特色,撰寫海洋文化教材,開設“海洋文化概論”課題;經常性地舉辦海洋文化講座,普及海洋文化知識,提高海洋文化基礎理論修養;支持學生辦好海洋文化研究會社團,組織學生參與海洋文化田野調查;積極探索海洋文化特色教育與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和能力提高的相互促進;鼓勵學生開展海洋文學創作和海洋文化研究,支持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參加舟山市系列海洋文化節慶活動,增加海洋文化的具體感受。2002年以來,人文學院學生發表海洋文學題材作品近60篇,撰寫海洋文化科研論文30余篇,其中5篇有關漁民畫的論文收入《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理論研討會論文集》,2篇文章收入《第二屆中國海洋文化節研討會論文集》;還撰寫了18篇有關海島海洋文化的調查報告。周鳳平等同學創作的海洋文學作品入選《人民文學》主辦的中國校園文學新人優秀作品選。徐方成同學畢業后因創辦海洋文化旅游企業而被評為“首屆浙江省大學生創業之星”。
積極服務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充分發揮海洋文化研究所平臺,匯聚海洋文化研究力量,以多種方式參與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設的社會服務。組織了主題涉及“東亞島嶼文化研究”“浙江海洋文化”和“海洋文化資源開發保護與社會和諧”等方面的全國或國際性海洋文化研討會;承擔舟山新城和岱山竹坊新區街道命名工作;為舟山市海洋文化建筑撰寫有海洋文化氣息的楹聯、碑記;多次為全國海島市縣(區)長聯席會議等作海洋文化專題講座;參與舟山海洋文化節慶活動的籌備;積極探索加快發展海島海洋文化產業等,為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此外,學院還與韓國、日本等國的有關單位展開海洋文化學術交流,并邀請外國專家來舟山群島進行海洋文化田野調查,共同開展海洋文化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