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淵
人類的歷史也是文化的歷史。文化有各種劃分,最重要的一種劃分法是按照生成的地域劃分: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大陸文化是指以大陸為生成背景的文化,海洋文化是指以海洋為生成背景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因其生成背景,包括地域地貌、氣候氣象、自然生態、風土民俗以及歷史文化等差異而形成顯著區別。
海洋文化的生成空間為海洋。海洋是人類的精神家園,海洋是流動的、變化的、寬容的,海洋又是積極的、進取的、浪漫的。這些構成了海洋文化大氣、強悍、機智、熱情、浪漫、生氣勃勃、充滿想象力與創造性的基本特征,也構建了海邊人豪爽、曠達、靈活、容易接受新事物與新觀念的心理素質。海洋文化作為一種商業文化,是一種城市文化、市民文化,體現了人類文化最新發展成果,有鮮明的時代標志。其外延涵蓋當代的科技發明、商業流通與社會進步;其內涵包含近代的民主理念、平民意識與自由思想,從根本上提高了人的文化素質與精神境界。它不僅具有地域性與民族性,更具有時代性與世界性。
海洋文化有以下3個最顯著的特征:
第一是大氣。所謂“大氣”是指一種胸襟,一種宏觀的氣度與氣魄。首先表現為非凡的想象力,海闊天空,不受羈勒。僅以詩歌為例,曹操《步出夏門行》寫道:“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林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中國古代海洋詩歌的精品杰作,以大海般廣闊的胸襟與宏大的氣魄給讀者以豪情、信心與力量。唐代詩人李賀有一首題作《夢天》的詩:“……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痹娙藦母叩慕嵌雀╊Q?,俯瞰人生,引發滄海桑田的驚人想象,不僅是感慨人生苦短,而是驚奇地發現人類自身獨具的想象能力與天地往來的精神意志。想象力是人類思維的飛行器,人類從陸地行走、航海到航天,完成了從想象到實現的三部曲,矗立起人類文明進步的3個里程碑。其次表現為前瞻性。航海的目的是為了到達彼岸,正是由于對彼岸的向往,人類才揚帆遠航,鄭和下西洋、麥哲倫環球航行與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就是在向往與前瞻的鼓舞下完成的。航海以到達港為目標,彼岸不僅是航程的目的地,也是精神的動力源,劈波斬浪,一往無前,是對于自身極限的一種挑戰,這就需要大氣,需要一種恢宏的境界。
第二是創新。大海亙古常新,具有恒定與變動兩重特征,海洋文化是一種喜新不厭舊的文化。海島由于地殼變動與大陸分離,更多地保留古代的習俗,是自然形態的歷史博物館。同時,又由于滄桑變遷與人口流動,沿海地區的變化比內陸顯著。特別是近代,自從四海開埠五洋通商以來,這種變化尤其顯得迅捷。既傳統又現代,這是海洋文化二元的重要特征。傳統與現代是對立的統一,具有同一性,可以共存。這種傳統與現代接軌的大文化背景,表現了一種氣勢恢宏的大時空觀念,在物質與精神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第三是包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海洋文化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它的包容性與多元化。首先,在當今世界,沿海地區經濟處于領先地位,文化也比較前衛,呈現多元化色彩。沿海地區接納了來自內地與世界各國的移民,也接納了豐富多彩的移民文化。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交融互補,顯示了大氣與創新,體現了自強與自信。海洋文化的包容性是積極的,動態的,是主動接納而非被動承受。當代世界的開放與競爭是同步的,既有經濟的競爭,也有文化的競爭,誰主動占領了制高點,誰就能搶占先機,贏得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