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為群
典當是中國古老的金融行業,隋唐時期,典當業已在城鄉人民生活中占重要地位。民國之后典當業由盛而衰,到新中國成立初基本消失。1988年秋天,上海恒源當鋪開張營業,標志著典當業在中國大城市的復出,至今全國已有數千家典當行。當年,上海的元利當鋪,有“海上第一當”之稱,這里選載的內容,是其故人及后人對它的回憶。
上海當業溯源
明代上海地區商業已十分繁榮,根據上海地方志記載:南匯縣第一家當鋪——陸家典,開設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地點在瓦屑鄉北莊。
上海市區典當出現則可能稍晚。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曾在本市舊校場一家趙姓老太處征購到一批上海清代當票,共70張,票面時間從1850年到1854年,即道光三十年到咸豐四年,共五年。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上海當票實物。
清同治十年(1871),駐滬的典商休寧人黃煥英發起組織上海典業公所。當時即在南市侯家浜吳家弄內購地一塊,以備建筑公所。光緒十八年(1892)公所建成,并議訂同業營業章程,勒石豎于公所前,以示同業遵守。這是華界當業在上海成立行會之始。近代上海由于工商薈萃,人煙稠密,逐漸成為遠東巨埠及全國經濟中心,故典當業務,亦較其他地方發達。據《典業公所公議章程十則碑》第七條規定:“上海典鋪星羅棋布,已遍城鄉。倘再有新創之典,必須同業集議,基址離老典左右前后一百間外……”
保存完好的元利當鋪
元利當鋪位于泰興路北,武定路東,即上海市靜安區武定路203-211號。它始建于1922年1月,由榮昌記營造廠承建,這是一幢具有我國江南傳統民居風格和歐式裝飾的三層磚木結構城堡式當鋪建筑。根據上海市規劃局原總規劃師趙天佐講:元利當鋪總體格局有徽派建筑特征,建筑結構屬于皖南民居形式。它于1922年1月由上海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典當業巨頭陸冠曾出資興建,陳福平建筑師設計,上海榮昌記營造廠建造。建筑南北二進深約20米,東西五開間門面寬約27米,建筑占地面積約540平方米,建筑面積1000多平方米。防盜、防火、通風、采光、排水是當鋪建筑必備的重要功能;高圍墻、大鐵門、高柜臺是當鋪建筑的特點。它的圍墻高約15米,墻厚50厘米,圍成大小四個天井,這么多天井足以使這幢很封閉的當鋪建筑形成空氣對流系統的小環境和滿足房屋的采光要求,同時利用天井,組織了屋面和地面排水系統。在南面的天井里有一眼水井,井水平時可作飲用,也可作消防用水。元利當鋪的高墻擔當著防盜、防火的作用,一般情況下盜賊很難翻進店內。在沿武定路一幅300多平方米的墻面上開了二扇大門和一扇小門。墻面6米高處還開有兩個直徑一米大小的圓形玻璃氣窗,作通風之用,其功能還有減少整幅墻面的風壓作用。北面高墻中西建筑山墻相聯,這樣,建筑整體可產生足夠的剛度。在高墻的壓頂處還有約80厘米寬的整條三角型水泥粉刷裝飾帶,整個建筑敦敦實實,墻面裝飾中西合璧。西面小門是職員進出的,里面是經理室、客廳、金庫和賬房間,金庫面積約15平方米,夾墻厚1米,金庫門是鋼制的,厚達50厘米,開啟時需二人打開,平時有專人值守。東面大門供顧客進出,中間的大門則是有重要事情才用的。正大門門框是用花崗巖石箍的,大門門楣上方飾有巴洛克風格的石雕花飾,兩邊有羅馬雙柱,在中國傳統建筑上注入了西洋文化。進入大門,里面是30多平方米的天井,舊時迎面是一塊10平方米的石牌屏風,上書碩大的“當”字,以蔽行人,還點明當鋪的性質。天井地面系混凝土鋪作,經花崗巖石踏步而上,過一排3米多高的木格玻璃門窗,是當鋪高大的營業廳,層高4.2米,原有5尺柜臺和鐵柵欄桿,就設在大廳前半部。大廳地面用彩色水泥花階磚鋪面。
這是上海僅存的規模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當鋪,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上海市有一個重要的城市記憶,那就是它的金融業歷史。而當鋪和錢莊恰恰又是重要的一個起步。可以說,當鋪和錢莊是上海金融業歷史的重要見證。
元利當鋪的經營
上世紀三十年代,當時16歲的金新德先生便來到上海元利當鋪學生意,而且干了整整八年(當鋪于1944年關門歇業)。他做的工作是依據當票上的號碼,對號取包(當品)并交給當戶。以后還做過卷包(用牛皮紙和用石灰處理過的白單子把衣服包裹好),卷包有竅門,要包得好,不然要被蟲蛀掉的。
根據已85歲高齡的金先生的回憶。元利當鋪每天有近百筆業務,日資金進出在萬元左右,月營業額達20至30萬元。當鋪早上8:00開門,晚上8:00關門。最忙碌是大年夜那天,來的人特別多,從早上8:00一直忙到下半夜3:00。元利當鋪是開在公共租界的,所以大年夜叫巡捕房巡警來幫助看門。當鋪工作人員每年有兩個月的休假。
當期規定18個月。l元當費,月息是1分6厘,大票頭當月息低一點,是1分2厘半。如一個月就贖,要付2分6厘利息。大票頭當過18個月未來贖取則要加利率。當物超過日期不是馬上處理掉的(到期后還要等上數個月),都通知他們來贖的,紅木家具到期一般都贖回去的。其他過了期限的,首飾叫珠寶店來看貨,衣服等則賣給提莊(收衣服的中間商),由提莊再賣給衣莊。這其中賺的錢是柜臺先生分的(柜臺先生月工資是10元錢,當時8元錢可養活一家人),學生也能分到一些。
金子真假是可以當場試的,所以金子當價最高,如價值80元,當價算40至50元。紅木家具值100元算20元。畫出價最低,價值100元當進來算1元,這是因為假畫多。但人家好的,畫也不太會有假,當的價錢也會高一點。有時也講交情。如有大鉆戒(最大的一只鉆戒有十幾克拉)、細毛皮貨等大的當物,就將當戶請到里面會客室(即邊上的廂房)。
當票上的字體是從唐代草書法帖《十七帖》上變化而來的,是草字,別人不識的,這是為防止當票遺失和被人偽造所特設。當票遺失,當戶要付百分之十的補票費,10元付1元,100元付10元,以此類推,這錢是學生拿的。那時,經常有遺失當票的,一天約有5至6張當票遺失。
陸泳德先生話“元利”
陸泳德是陸冠曾先生之子,元利當鋪創辦人陸摶霄先生之孫,曾擔任上海市政協常委和徐匯區政協副主席等職務。下面是他的回憶:
元利當鋪的建筑為什么如此建造呢?祖父陸摶霄早年在蘇州做生意,在市區及各鄉鎮開設過許多當鋪。鄉鎮當鋪都重視安全防范,多建有瞭望臺。陸摶霄將產業轉移到上海后,把蘇州鄉下的一套經驗搬到了上海,元利當鋪的建筑對防水、防火、防盜都是非常嚴密的,特別是防盜,除了瞭望塔外,還有一層層的鐵皮包的門,并且建了專門的金庫,用于防守。但鄉下的經驗有些在當時的上海已經不再適用了。
陸氏家族原來并不姓陸,而是姓朱,是明朝的國姓,為了逃避政治上的迫害,改姓為陸。明朝滅亡后,族內大家約好都不做清朝的官。在太平天國的時候,曾祖父靠典當業發了財。當時有很多人由于戰亂不安全,將銀子存在當鋪,拿了當鋪開的銀票當作存款憑證,在附近各鄉的當鋪里可以通存通兌。太平天國被鎮壓之后,有些票據沒有人來兌現,同時存入的銀兩又有了許多經營收入,這就是陸家祖先進軍金融業的第一桶金。曾祖父也認為有一部分的錢不該是他的,所以熱心于慈善事業,把救災濟貧做得很認真。祖父陸摶霄把蘇州的資金轉移到了上海,仍然經營典當。他擔任了上海市典當業同業公會會長,典當的職務則由總經理俞少卿先生代理。
元利當鋪并不是陸摶霄開設的唯一的當鋪,他當年還開設過兩家當鋪。一家位于北京東路,這家當鋪很早就關閉了,現在是一個汽車公司的停車場;第二家是位于成都北路的裕昌當鋪(建成都路高架橋時拆除),三家當鋪主要由俞少卿先生總管,而位于武定路203號的元利當鋪是這三家當鋪中資金最多的一家。
陸冠曾是陸摶霄的獨子,在商業方面不擅于經營,一切事務其實都是交給俞少卿先生處理的。俞少卿是一個相當精明強干的人。元利的資產一開始即在百萬銀元左右,所以他們最擔心不是怕資金不足,而是怕錢貸不出去。所以俞先生采取的策略是與一般的小當鋪拉開差距。元利當鋪專門從事貴重物品的抵押:房地產、珠寶首飾、字畫古董等,而將價值較小的東西則讓其他小店去做。元利有時還以較低的利息借貸給小當鋪作為資金,當鋪業有一個規矩,小東西借貸的利息高,比如衣服、被子;大東西借貸的利息低,比如地產、珠寶首飾、字畫。大件東西的利息一般在每年10%左右,但若以“穩”字為指導原則,則貴重物品的抵押是大當鋪最合適的選擇。在這種經營方略的指導之下,陸冠曾在上海的資產曾有過快速增長的階段。
元利當鋪穩健的經營方針第一次遇到重大失敗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發行(老)法幣,日本人占領后又改發儲備票。以往穩定的金融體系受到了重大的沖擊。第二次最大的失敗是戰后金圓券的發行,貨幣每天都貶值,當鋪終于無法再繼續支撐下去了, 1946年元利當鋪終于關門。關門之后決定將大筆資金轉移到房地產上。
陸泳德先生接受的是新式教育,包括元利當鋪在內的數百間店面房和千幢以上的里弄石庫門房,在新中國成立后,也全部由陸泳德先生等捐獻給了國家或者公私合營了。
杜麗摘自《老上海的當鋪與當票》,
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