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萬鈞
摘 要:中國山水畫透視方法——“旋點”法與“游點”法在山水畫中的運用及構圖特征;古代中國山水畫中“三遠”透視的美感特征以及中國山水畫所獨有的東方氣質。
關鍵字:山水畫 透視 意境
研習繪畫的人都知道中國古代山水畫的透視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繪畫的透視方法的,西方繪畫是普遍運用焦點透視,而中國山水畫運用的是散點透視來處理畫面,在畫面上能找到許多視點,即多視點的透視。古人所謂高遠、深遠、平遠,給人以“足不出戶而臥游千山萬水”之感,使觀畫者更具身臨其境之感。這一透視形式,形成了東方繪畫特有的藝術魅力。
一、“旋點”法與“游點”法
無論是“旋點”法還是“游點”法,從字面上我們都能看出是一種通過移動視點的畫面組合方法。無論是“旋點”還是“游點”,都是使視點橫向平移的一種自然的方式加以順通,是一種無明確的心點運動軌跡的視域排列,這一透視形式的山水畫,多見于古人創作的長卷山水畫中,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現代張大千創作的《長江萬里圖》等,都是畫家和觀者在高視位上平行移動視點,以步觀景的構圖方法,使觀者感到自己站在高出畫面的視位上隨著游人賞景。而五代董源的《瀟湘圖》則是使觀者與景物處于同一水平視位,通過視點平移來觀賞景色,就如泛舟江中人隨舟行而賞兩岸景色,有如身臨其境。
在條幅立軸形式的山水畫中,透視法則又多采用定位俯仰和定向縱移的方法。將高于視點和低于視點的景物置于同一畫面中,使觀者有如坐半山腰中上仰下俯地觀察畫面,以上觀水生于云霧之中,下看小橋流水人家……定向縱移多在條幅立軸中有縱高和縱深之感,如明代沈周的《廬山高圖》,是畫家利用近距離有限的步移來實現理想化的無限定向視點觀察方法,使觀者得以暢游。
二、古代山水畫中的“三遠”
宋代郭熙在其《林泉高致集》中結合山水畫的構圖提出了“三遠”法,即:“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這三遠即是視點在縱向移動過程中所處低、中、高三種視位觀察景物時所生成的仰、平、俯三種透視關系。如宋代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就是高遠法在畫面構圖中得以突出的體現,因景物大部分突出于視平線上的天空中,有“對此欲倒東南傾”之感,而山峰又在天空的映襯之下顯得愈加明朗突出,所以古人又有“高遠之色清明”之說。
“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是觀者處于較高視位,能在山近前處以凹窺凸,推視到后面的群山、景物皆收眼底,山與山突隙相讓,起伏相間,層層深高變遠,交錯不盡,“使人望之莫窮其際,不知其為幾千萬重”。深遠方法來自俯視,群山以大地相襯,天空被推至無限次遠,故曰“深遠之色重晦”。如白雪石的作品《漓江山水》、宋代馬遠的作品《踏歌圖》、清王時敏的《仙山樓閣圖》等。如果在深遠的基礎上,以同樣視線角度,繼續升高視位不斷觀察,自然會得到以縱觀深的視域組合,如前面提到的張大千作品《長江萬里圖》,就能讓觀者放眼崇山峻嶺、峽門逶迤,自天際而來滾滾東去之勢。
“自近而望遠山謂之平遠”,平遠的構圖來自平視視域,視點不仰不俯,對景物以適中視位遠視,平視景物是通過近大遠小,互為遮擋的對比中由近及遠,為平遠法,因此類似于平視焦點的透視特點。但畫面卻不像西方油畫那樣有整齊劃一的消失點。平遠透視效果的山水畫常舍繁求簡,以近大遠小、近濃遠淡、近實遠虛、近密遠疏,將景物推移到縹縹緲緲處。平遠法所觀得的景物,必然天地各半,感覺適中,所以有“平遠之色有明有晦”之說。平遠透視風格的山水畫最著名的有南宋夏硅的《江頭泛舟圖》、元吳鎮的《漁父圖》、元倪瓚的《魚莊秋霽圖》等。平遠透視風格的山水畫、通常給觀者以曠古幽深、物我交融之感,常常給觀者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是備受古代文人士大夫推崇的審美境界。
三、中國山水畫獨有的東方氣質
中國山水畫獨到的散點式構圖,自始至終體現著一種東方人特有的優美氣質,這是一種自然主義的氣質,是人與自然物我交融之氣質。
中國畫的意境創造,由于不拘泥于對自然物的摹擬再現,而強調主觀的意念、寫意,因此,更加注重想象力的高度發揮,“云想衣裳花想容”“芙蓉如面柳如眉”等都是前人具有高度想象力的詩句,在中國畫創作中,為了充分表現作者的感受,山可以更高、水可以更闊、花可以更紅、樹可以更多。只有超常的夸張,才能使觀者印象深刻,形成整幅畫的節奏美和韻律美,產生一種動態的氣勢之美。
當現代文明的沖擊波將城市的人們推得與自然愈來愈遠,人們更需要的是接近自然,親近自然。當身處大都市的人們乘坐現代交通工具不顧旅途的勞頓和風險,不遠千里去享受自然美景之時,殊不知在美術館、博物館和畫冊中就有我們心馳神往的自然美景——中國傳統山水畫。
(作者單位:蘭州服裝職工大學 甘肅省藝術設計學校)
參考文獻:
1、《美術技法理論》魏永利、殷金山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第3版.
2、《中國美術史及作品鑒賞》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年7月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