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郭 宣
俄羅斯《獨立軍事評論》日前大膽預言,曾經足以與美國海軍匹敵的俄羅斯海軍正面臨“不可挽回的崩潰”。英國《簡氏防務周刊》15日引用該報道稱,由于俄海軍造船能力持續減弱,甚至不得不求助外國幫忙建造軍艦,而現有戰艦壽命瀕臨上限,讓俄羅斯海軍的前景堪憂。
報道稱,俄海軍司令弗拉基米爾·維索茨基上將公開表示,無論俄羅斯國內經濟走勢如何,俄海軍都將致力于增加新艦艇的數量,而且在明確表示反對投入大量資金修理那些超期服役已近十年的老艦艇之際,維索茨基還公開強調,他并不排除從國外購買新式戰艦的可能。
報道稱,這說明俄海軍領導人清楚俄造船工業“沒有希望”的現狀。蘇聯解體后,在經過近20年國防訂單缺失的壓力下,俄造船業不僅流失了大量的高級設計及建造專家,而且大批熟練工人的流失,也讓俄軍工企業即使在得到國防訂單的情況下,也總是不能按期交貨,俄印在“戈爾什科夫”號航母項目上的爭執,就是問題的直接體現。進入21世紀至今,俄海軍僅列裝4艘新型艦艇,被俄軍政高層寄予厚望、做為反制美軍殺手锏的“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僅建造就花費20多年時間,配套的主力武器“布拉瓦”洲際導彈也頻頻試射失敗。此外還在建造中的多艘新艦艇也存在很多問題:“北德文斯克”號攻擊核潛艇建造了16年仍沒有完工;“圣彼得堡”號柴電潛艇用了10年才建造完成,但經過2年時間卻仍未能通過海試驗收,俄《獨立報》的軍事專家估計,它應當存在嚴重技術問題。
造船能力持續衰落的同時,以繼承蘇聯裝備為主的俄海軍艦隊老化日益明顯。俄海軍名義上列裝有29艘核潛艇、19艘柴電潛艇、1艘航母、6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11艘大型反潛艇、15艘小型導彈艦、28艘導彈艇、36艘掃雷艦及21艘登陸艦。但據《獨立軍事評論》統計,其中有15艘核潛艇、3艘柴電潛艇、2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9艘掃雷艦及9艘登陸艦處于修理或封存階段。俄海軍曾計劃將它們翻新后重回現役,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艦艇的艦齡越來越大,維索茨基明確反對投入巨額資金修理舊艦艇,因為“即使翻新,它們也最多只能再服役10年”。即使在現役艦艇中,仍有近30艘戰艦是蘇聯時期建造的,它們也處于退役的邊緣。
俄軍事政治研究所專家亞歷山大·赫拉姆奇欣判斷,在經濟危機的現實背景下,俄海軍新裝備的補充工作勢將更加困難,即使保持現在這種態勢,10年后俄海軍艇艇無論大小,其總數也都將低于50艘,這對于地區性大國而言難以接受。此外主力艦艇數量的不足,已給俄海軍各艦隊應對現有使命造成極大困難。以俄太平洋艦隊為例,由于太平洋地區正逐漸成為新的世界經濟及政治中心,各種軍事矛盾也最為集中,但由于地理位置限制,太平洋艦隊在戰爭時期很難得到俄海軍其他三大艦隊的支援,它現在僅擁有7艘核潛艇、7艘柴電潛艇、1艘巡洋艦、1艘驅逐艦、4艘大型反潛艦,而且這些不同艦艇還分布在兩個主要海軍基地之間,相距有2500公里。
俄海軍造船能力不足,現役戰艦又老化嚴重,這是《獨立軍事評論》認定俄海軍“崩潰不可避免”的原因。盡管維索茨基提出從國外購買戰艦的建議,但俄《獨立報》專門載文反駁稱,進口艦艇就等于公開宣布,俄軍工企業所造的新艦艇,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質量上也不能讓海軍滿意,對俄國軍工企業的打擊非常明顯。此外,現在能賣給俄羅斯戰艦的只有西方國家,這勢必會讓俄羅斯在政治及技術上受制于西方列強,也不可能從西方購得真正先進的裝備。因此,俄海軍想要振興,依然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
環球時報200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