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君
數學是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滲透在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新一輪課程改革立足于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形成應用數學的意識,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為未來社會的發展做貢獻。
一、再現知識形成過程,培養應用情趣
“數學”這顆明珠是勞動人民在勞動實踐中不斷積累總結出來的,凝結著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祖先留給后人的無價之寶。數學教師的職責是把這些寶貴的知識經驗傳授給學生并使學生能夠應用到生產生活中去,這就要讓學生探究知識形成的過程,提高應用情趣讓學生有興趣學,有興趣用。比如“面積”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需要學生親自摸一摸、比一比、拼一拼、擺一擺,才能更好的理解重點,突破難點。因此在理解“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一的單位測量”時,我設計如下環節:小明有兩塊長方形地,一塊是窄而長的,一塊是短而寬的,要在上面鋪上漂亮的地磚,但是小明沒學過數學不知道哪塊地面積大需要的地磚是多還是少,讓我們來幫幫他。為了方便大家的比較,老師把這兩塊地縮小成這樣(出示一張窄而長的和一張短而寬的長方形紙)。學生用重疊的方法比較不出哪個長方形的面積 大,于是小組合作用學具拼擺在此學生發生分歧,有的學生用小長方形擺滿一張紙,有的學生用圓形,有的學生用正方形,還有的學生用正方形只擺出長方形的長和寬。擺完之后大家發現用圓形學具擺不行,因為兩個圓形之間有空隙,用長方形擺和正方形擺雖然都可以,但是如果一張紙用長方形擺,一張紙用正方形擺,還是不能確定哪個面積大,最后學生自己總結出來:比較面積大小要用一樣的單位來測量。學生們又用正方形學具驗證了一遍,確定我們總結出來的這句話是正確的。如此設計學生不但鞏固難解面積的含義還知道生活中鋪地磚用到“面積”還為下節課研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作了鋪墊。
二、讓數學走出課堂,體會應用價值
當數學與現實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學完《年、月、日》這部分知識以后,這我設計這樣的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制作2010年的年歷。制作年歷需要確定1月1日是星期幾,二月是28天還是29天,還可以把一些重要的日子標出來。有的小組還給年歷配上了漂亮的圖畫,制作完年歷還可以統計每月出生的人數,制成統計表和統計圖。這樣設計不但能靈活運用有關年、月、日的知識,還提高了學生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能力,把看似毫不相關的知識聯系在一起了。
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需要長期堅持,才能實現“人人學有用的數學”。
作者單位:三河市榮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