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紅
在當今嚴峻的高考形式下,如何很好的研究新課程標準、如何很好的運用新教材,從而能使學生更好的應對高考,是即將使用新課程標準的現在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
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多種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教學過程變成學生為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變成教學教師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的過程;變成教師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的過程;變成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的過程。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形成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獨立健全的人格,減輕學生被動學習的心理壓力,使學生建立自尊和自信,形成敢于質疑、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
高中歷史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中心,教學活動中要相信學生,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在教學實踐中要多給學生以獨立思考的機會,多給學生以交流表達的機會,多給學生以動手的機會,依靠學生的主體參與來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為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堅持基礎性、時代性原則,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激起學生學習的愛好;在教學方法上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創設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倡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評價方法上,應形成以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學方式的轉變,倡導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
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普通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明確告訴我們,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要根據歷史學科和歷史教學的特點,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尊重歷史,追求真實,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
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是每一個公民都應該接受的普及性教育。它始終以人為中心,以追問歷史對人的意義、價值和存在本體為己任。我們常常能在啟人心智、促人感悟的歷史中尋找到先人留下的借鑒和啟迪:人的本質和價值是什么?生命的意義何在?什么是健康美好的人性?我們可以從原始人鉆石取火、農人戴月荷鋤歸的歷史場景中體會到勞動的偉大;從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事跡中感受到良好品德的熏陶;從蘇軾一生雖然宦海沉浮,但身處順境,不驕不躁,陷入逆境,不恨不怨;居廟堂之高,心憂黎民,勤于政務;處江湖之遠,盡職盡責,為善一方的心態中感悟到為人應有的達觀、充實與平和。
三、歷史教學評價的改進
歷史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中全局與局部的關系,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系;培養從不同視角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揚民族精神,進一步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歷史教學評價的改進,應該形成以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評價體系,全面實現歷史教學評價的功能。要創造性地建構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評價體系。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應按照《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要求,以激發學生歷史學習的熱情,促進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健康發展為標準,避免將歷史課程的認知目標作為惟一的評價標準和內容,同時,也希望廣大教師在先進理念的引領下,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各種行之有效的評價方法。可以將高中歷史學習模塊學分評價由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大部分組成。 過程性評價包括考勤、作業、課堂表現、平時測驗或課外活動及成果四部分評價內容組成,評價時,既要關注學習態度,也要關注學習效果。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做出不同等級、恰如其分的評價。 終結性評價是指學科模塊測試,一般占模塊學分的 40%左右。測試的類型有閉卷和開放式考試兩種。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標準下,歷史教學首先要認認真真地抓好教學過程,抓好學業考評和測量,完成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各項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做好了這些工作,實際也為高考做好了預備。教師要從宏觀上把握其基本內容、特點和要求,為具體的教學工作的展開打好基礎。
作者單位:河北省三河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