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雪蓮
歐陽修謫居滁州時,寫下了《醉翁亭記》這篇千古傳誦的散文佳作。綜觀全文,不難發現該文的思想意脈是一個“樂”字,且為“醉”中之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正說明放情林木,醉意山水,以排遣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抑郁和苦悶,此是作者的真意所在。作者則是根據這樣的“意”寫出了美麗誘人的“境”,并且達到樂情與景的完整結合,意與境的極度和諧的藝術高度,創造出滲透著作者主觀感情的優美意境。這意境是:
一、美在景有層次
作者以“環滁皆山也”五個字鳥瞰全景,進而聚焦縮小視野,突出“蔚然而深秀”的狼牙山。再往下,視野推前,鏡頭由俯到仰,沿山路而上,直至推出兩峰之間的“釀泉”。最后又是一個“峰回路轉”,鏡頭搜視到“翼然臨于泉上”的醉翁亭,這是仰攝的特寫鏡頭。作者就這樣,用五層筆墨層層渲染,步步進逼,由遠而近,由小到大,從俯到仰,從面到點,使得中心景物醉翁亭,五層景致,情景疊出,別有天地。
二、美在山水相映
作者以醉翁亭為主景,側及遠近,左右的山、泉、林,描畫出一幅幽美的寫意山水畫。 “蔚然而深秀”的瑯琊山,風光秀麗,迤邐連綿,青翠欲滴。重巒疊翠的群山為背景,一泉環繞而過。林深路曲,泉流紆徐,則有“翼然臨于泉上。”這山泉賴于群山的映襯,愈益顯得清朗,而亭又偏要居于泉上,更添情趣雅致。這樣,無山,釀泉不美;無泉,青山孤峙;無亭,山泉失色;有亭,亭臺增趣。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使得這幅以亭子為中心的山水畫,物物相諧,輝映生色,呈現出詩一般的意境。
三、美在朝暮變化
“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這里,作者根據山間朝暮不同的氣氛,不同的色調,傳神地寫出朝暮的景致。早晨,呈寧靜安謐之狀,清新宜人之息,傍晚,又生昏暗模糊之象,薄暮朦朧之氣。就這樣,作者以敏銳的目光,細膩的筆觸,發現并描寫出山間朝暮的相異之境界。
四、美在四季變換
作者以醉翁亭為描畫中心,不僅寫出早晚的景象,而且栩栩如生地描寫了山間四季的景物變化。“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作者用高度精煉簡潔的語言,描畫出山間帶有季節特征的四季風光。你看,芳草萋萋,幽香撲鼻是春光,林木挺拔,葉茂枝繁是夏景,風聲蕭瑟,嚴霜鋪地是秋色,水瘦山寒,溪石暴露是冬景。作者筆下的四季景物,各有特點,各具境界,變化有致,無時不給人以美的享受。同時,四季景色相互映襯,春光如海映襯蕭殺秋色,夏日繁陰映襯,冬景寒冽,相映成趣。
五、美在動靜對比
在文中,作者將事物的動靜變化,組成多種對比。蔚然滌秀的瑯琊山是靜態,潺潺流淌的釀泉水是動態。這樣山的蒼郁悅目,與泉聲的悅耳動聽形成對比,倍增意趣。“森林陰翳,鳴聲上下”,這是山林之靜與山鳥之鳴形成的對比,相得益彰。上述是景物與景物之間的動靜對比。“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又形成景物與人物之間的動靜對比。殘陽一抹據山頭是靜景,人影散亂,紛紛暮歸是動景。“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這是人物于人物之間形成的動靜對比。有動態的“歌”,有靜態的“休”。還有“眾賓歡”之動態與太守頹然酒醉之靜態的對比。各有情趣。由于作者巧妙地進行多方面的對比,使該文的意境繪形繪色,山光水色,人情,醉態驟現畫面,情趣盎然。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富裕縣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