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芳
對學生進行作文的基本功訓練,其實只是認識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綜合訓練。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有興趣。對寫作來說也不例外。心愛而神往之,其情郁郁,其辭翩翩?!睂懽餍枰d趣,只要有興趣去寫,才能寫出好文章。入學后的兒童求知欲望強烈,無論是什么場合總是愛說,這說明孩子心理上有較強的口頭表達欲望。所以把口語訓練作為作文的起步訓練形式,利用多種形式訓練學生說話,鼓勵他們敢說,把話說完。如:看圖說話,既培養了觀察能力,又培養了說話能力。引導學生講一天中都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說說家里的事,講講自己愛什么,不愛什么?通過這些訓練,學生不但感興趣,而且敢說,說得越多就越流暢。
從不感興趣到產生興趣得需要一個過程,潛移默化,日久見工夫?!皼]有什么可寫”是學生的口頭禪,他們每天生活在燦爛多彩的生活里,卻感覺不到生活的爛漫多彩,“讓座”、“扶老大娘”、“撿錢包”是他們編了多年的故事了。學生在乏味中受罪,怎樣會對作文感興趣呢?為了有所突破,我把“觀察日記”納入了正式教學計劃,進行指導和講評。學生還寫不到半本日記,情況就有了很大變化,枯燥無味的題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豐富多彩的生活浪花和思想火花。每本日記都是一只觸角,以它獨特的觀察角度,深入到社會的某個或多個領域,他的內容比任何一個欄目較多的報紙或雜志的內容都豐富得多。天長日久,學生的寫作水平在不知不覺中長進。
二、要引導學生觀察,啟發學生想象
小學生觀察事物是了解和認識事物,是積累素材和語言的一個重要手段。低年級閱讀量少,口頭作文大多要借助觀察而獲取。因此,引導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觀察自然現象,讓學生在觀察中汲取知識,活躍思維,幫助學生積累口頭作文材料,使學生口頭作文時有話可說。例如:把學生帶到野外找春天,讓學生看田野、山川、公園等,有那些花?那些樹?顏色怎樣?香味如何?除了花、樹以外還有什么景色,在觀察時,啟發學生去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這樣做既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也豐富了學生作文素材。
觀察是學生作文的源泉,也是認識事物的重要途徑。觀察既加強學生的思想素質,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又可以為學生的寫作積累素材。觀察要有目的、有順序、有規律的進行,只要具備了這些良好的觀察力,寫作文才有東西可寫,才有真實的內容,才能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首先要明確觀察目的,讓學生知道,觀察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事物、認識生活、認識社會,而不只是為了寫作。其次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就是要對觀察的對象與有關的材料提前閱讀,知道的越多,對事物的認識就越深刻,對事物的特征也就把握得越準確。再次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只要掌握了觀察的方法,學生就根據不同的觀察對象,不同目的,選擇不同的觀察方式和順序,還要教給學生運用多種方法進行觀察,通過觀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要求學生從小要養成邊觀察邊思考的好習慣,并做好筆記和小結。
在引導和觀察的基礎上,進一步啟發想象,使文章有血有肉,富有感情和生機是文章構思合理的根本。學生作文思路狹窄,常常難以展開豐富的想象,審題時,我啟發學生合理想象;明確中心時,我幫助學生確定聯想思路;具體寫作時,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
觀察是想象的基礎,只觀察不想象,作文內容就不豐富;想象是觀察的深入,不觀察就想象,作文內容就不生動。把觀察和想象結合起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作文才生動感人。
三、寫作和閱讀相結合
古人有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边@就是說,多讀書有利于寫作,這道理淺顯易懂,那么如何指導學生讀書呢?首先抓典范課文的閱讀,閱讀這些高水準的文章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但它對學生的寫作有借鑒意義,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種影響是不可低估的。古人強調“取法乎上,反得其中”是很有道理的,肚子里裝上幾百篇典范文章,讀得爛熟,漸漸地對其中的妙處了然于心,下筆自然如有“神助”。其次,我們在教學這些典范文章時,除了讓學生自讀外,還應當根據年齡的不同給予適當的寫作上的輔導,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
總之,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注重激發學生的說話作文興趣,培養觀察想象能力,做到多說多做相結合,小學生的寫作水平一定能夠提高。
作者單位:河北省平山縣三汲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