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靜
摘 要:新課程標準改變了傳統課程過分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更加注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近幾年高中開設了美術必修科目,美術課受到重視,然而如何使高中美術課,真正意義地實現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仍是難以解決的問題。本文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創造力高中美術 培養
在傳統的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過于注重知識的獲得與技能的傳授,常把自己當成課堂的主角,而且個別教師在評價作品時,總是以自己的眼光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完全忽略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學生的創造力的培養更無從談起。教育學家斯普朗格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一直到精神生活運動的根。”美術教育是激發創造性和獲取創造性表現能力的手段之一。那么高中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筆者認為應需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一、要保護并培育學生的美術個性
眾所周知 ,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創新。而創新需要的就是個性。美術個性作為激發創造性和獲取創造性表現能力的手段之一,極其重要。因此,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沿著不同的途徑,突破習慣的范圍,催生大量的變異見解,并有意識地促使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維操作。然而,當今的美術教育,在學生青少年時期學習繪畫往往過早地引入了素描色彩中的透視、結構、色彩冷暖、固有色等相對理性概念,極大桎梏了他們的想象力,局限了青少年感性素質的發展。殊不知,美術特別是繪畫,作為一門要求理性與情感并重的學科,如果過于偏重其任何一方都是不夠完滿的。高中美術入學后,我們發現有相當多的學生在色彩等已形成了一定的思維慣性,特別是對于寫生,顯得概念化、教條化相當嚴重,其畫效缺乏想象力,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在此時已被扭曲。結果是,美術教學中,學生的創造能力被泯滅,其可持續發展也就無從談起。
鑒于此 ,筆者認為,對于高中美術教學的初期特別是在學生的造型活動中 ,應當尊重并催生他們的個性,引導他們既可以用寫實的手法,也可以夸張、變形;在色彩上可以按客觀去表現,也可按主觀意識去表現。實踐證明這樣有利于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從而創造出風格各異的畫面。
二、通過多學科的整合,增強學生的美術根基
事物的特征是“個性一定與共性相關聯而存在。共性只能在個性中存在,只能通過個性而存在。任何個性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共性之中。”學生美術的共性是指美術的基本素質和各學科的綜合素質。學生美術的個性發展是以美術的基本素質和各學科的綜合素質為依托的。美術的學習,除了美術課之外,更應當滲透到其他學科之中進行。一方面, 美術活動本身離不開其他智能的支撐。另一方面,融入在其他學科學習中的美術活動,具有鮮明的形式和豐富的內容 , 使學生有了更多的接觸和深入理解美術的機會,尤其可以使能力特長不同的學生都有可能在自己的優勢領域內增強對美術的興趣,促進自身各方面智能的發展。
三、把握學科特點,多層面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一般而言,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主要取決于教師是否創設有利于激勵、喚醒每一個學生潛在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讓學生在創造過程中對美術學習產生濃厚興趣的學習環境。美術在很大程度上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僅憑教師口頭傳授,而沒有學生親自參與和體驗是很難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只有充分調動學生,使之全身心地參與到藝術活動中,與藝術融為一體,主動去探尋、領悟、體驗時,學生才能體會到學習美術是一種樂趣,并在這種樂趣中學習掌握美術的各種技能。學生的興趣和創造能力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互相促進的。
四、和諧的教學氣氛
在美術課堂上讓學生體驗到自由、民主、關愛,并在不斷的激勵、召喚、指導和建議下,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聯系實際,體驗生活的樂趣。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學生通過觀察生活、感受生活,體驗來自生活的情感和樂趣,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美術教學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美術,把自己的生活體驗感受和美術經驗相聯系,嘗試用自己喜歡的美術方式表達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將自己對生活和美術的理解融于一體。
總之,每個學生都是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我們的傳統教育強調規范,但這容易抹殺學生的創造力。美術是想象和創造的產物,我們的教育應充分發現與挖掘學生的創造力。我們應該在美術課中給學生一個全新的概念,鼓勵學生敢于背離正統,向權威挑戰,敢于對慣行的觀點提出異議,大膽質疑,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把他們從傳統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參考文獻:
1.傅建明.教育原理與教學技術 [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國家課程標準-美術課程標準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金玉峰.高中美術欣賞教學參考書[Z.]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8.
4.王大根.美術教學論 [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河北灤縣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