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焱秋
在新頒布的九年制義務教育音樂教學大綱中,音樂欣賞教學已成為音樂課堂教學中一項不可缺少的內容。通過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的實踐,我總結了以下幾點經驗。
一、激發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產生了欣賞音樂的興趣,就產生了參與的動機。我在上音樂欣賞《雷鳴電閃波爾卡》一課前,找來“雷電交加”的音像資料播放給學生欣賞,并讓學生用大鼓、鈸等打擊樂器模擬出“雷電交加”的效果,結果全班同學躍躍欲試、興致高昂。這樣的導入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欣賞興趣,還使學生自覺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欣賞樂曲中來,為學生進一步感受體驗樂曲的情緒、意境奠定了基礎。
二、力求做到音樂與視覺形象相結合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把音樂與文學、美術、舞蹈、戲劇等其他藝術形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盡可能地使抽象的聽覺藝術與視覺形象聯系起來,可以促進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深入理解。例如:欣賞《音樂之聲》插曲《雪絨花》,讓兒童觀看電影片段,看到上校一家人在德寇鐵蹄下含淚高唱這首歌曲,激起全場觀眾共鳴,臺上臺下同聲高唱的感人場面,孩子們會更快理解歌曲所表達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雪絨花》成為奧地利代國歌的含義。
三、正確處理欣賞中聽與動二者的關系
欣賞音樂的中心環節是聆聽音樂,只有仔細聽才能去感受和理解。而欣賞中適當的參與活動,又是一種提高興趣和欣賞能力的很好的手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正確處理好聽與動這二者的關系,以聆聽為主,適當的參與。欣賞中的參與活動,可結合音樂特點及教學要求,唱唱、說說、寫寫、畫畫,做律動,配打擊樂器演奏等,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例如:在一節介紹民族打擊樂器的欣賞課上,利用學校的打擊樂器,讓每個學生輪流敲打,然后再啟發他們用各種方法敲打樂器,模擬大自然或日常生活中聽到的聲音。如用木魚敲擊出“由遠及近又遠去的馬蹄聲”,用小鈸敲擊出“鴨子吵架的情景”,用云鑼敲擊出“山谷回聲”等,他們在參與探究中感受體驗到不同樂器表現的不同音樂形象,取得了較好效果。
四、確定欣賞側重點,講究欣賞層次性
在制定教學要求時一定要有側重點,每堂課著重解決1~2個問題,不能要求學生對各個要素都能理解和掌握,否則欲速則不達。例如:欣賞《森吉德瑪》,著重讓學生理解速度這一要素在音樂中的作用,而不強調音樂對比;又如欣賞《彼得與狼》著重理解各種樂器的音色及所塑造的形象……具體欣賞時,還要分層次,針對不同層次提出不同要求,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會步步加強,層層深入,逐步提高對音樂的鑒賞水平。
五、開展多種形式的音樂欣賞活動
小學音樂欣賞教學可以有多種形式,主要可分為瀏覽性欣賞和講解性欣賞。瀏覽性欣賞主要是讓學生熟悉音樂,擴大知識面。一般可安排在每節音樂課的課前和課尾幾分鐘。講解性欣賞主要是音樂課內的欣賞教學。欣賞教學還可以逐步走出課堂,如讓學生收集有關的磁帶、唱碟、錄像、資料。多種形式的音樂欣賞活動可形成濃濃的音樂氛圍,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六、鼓勵學生積極創造與實踐
音樂欣賞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欣賞主體積極主動的創造過程。由于學生生活經驗、性格、氣質、音樂素養等方面存在著差異,他們可能對一首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會不盡相同,這又要求教師用心保護他們思維的獨立性、創造性。
在形式多樣的欣賞教學中,學生體驗到音樂的美,在體驗中,學生享受著參與的快樂,通過參與體驗,學生獲得審美的愉悅,提高了審美能力和修養。音樂欣賞就是這樣把學生引入一個美的天地,又啟發他們去創造更美的世界。
作者單位:河北省香河縣城內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