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幼琴
課堂作業是學生把新知識進行內化的重要環節,它能促使學生將所學的新知識加以應用,在應用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從而形成技能。然而,如今的課堂作業已名不副實,而應稱之為“課后作業”“課外作業”。尤其是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課堂作業出現了被邊緣化的危機,它往往成為了一種教學的點綴,一些觀摩課、公開課上更難得一見課堂作業的影子,或只作為教師匆匆結課的一個“美麗的謊言”。
成因剖析:
在新課程理念的沖擊下,情景教學、人文滲透成了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教學程序。于是不少老師把整堂課排得滿滿的,非得等到下課鈴聲響起,才將課堂作業匆匆布置。所謂的“課堂作業”根本不能在課堂內完成,于是,課間活動、午后活動成了學生的作業課。
課堂作業的“課外化”其實正是課堂效率低下的表現。課程改革中一些浮躁和華而不實的現象,可謂“亂花漸欲迷人眼”,我們一線的語文老師如果沒有堅守語文本真,就容易滑入形式主義泥潭里,降低語文課堂的效益,剝奪語文課堂作業的時間。
第二種現象是課堂作業“整堂化”,這種現象在低年級中比較普遍。不少老師為了提高學生課堂作業的質量,應付學校期末的教學流程檢查,用專門的一堂課來指導作業。老師逐題講,學生逐題做。雖然學生的作業“質量”提高了,老師的批改輕松了,但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卻被剝奪了,多數速度慢的學生基礎差,遇到困難不愿獨立思考,往往寄希望于老師的講解。課堂作業“整堂化”結果使學生的依賴性增強,更會助長作業拖拉、抄襲的班級壞風氣。
在這些嚴峻的事實面前,課堂作業面臨的沖擊越來越大。我們深刻地認識到課堂作業的“隨堂化”,即把課堂作業本中的練習巧妙、科學地與課堂教學相融合,隨著每一課時不同的學習任務,把課堂作業中的練習逐題地分化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完成,以達到課堂作業“課堂完成”,課堂作業“隨堂完成”。 課堂作業“隨堂化”是讓教學更有效的重要途徑。
有效策略:
一、規范管理是前提
1.轉變觀念,強化意識
課堂作業在課堂完成,首先要有充足的時間保證。這必然要老師們轉變觀念,準確把握第一學段的學段特點,注重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人文內涵,避免孤立地抽出一些詞句做過細的分析,把更多的課堂時間留給字、詞、句、朗讀、背誦、復述等基本的語文教學,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
2.加強管理,規范課堂。
學校也要重視對課堂作業的管理,把課堂作業納入學校教學的常規管理,通過不定期地組織隨堂聽課、學生問卷調查、教學流程檢查等活動,了解課堂中書面練習的情況,把課堂作業真正落實到每一堂課,逐步提高老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性。
3.關注細節,養成習慣。只有從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入手,才能切實改變學生的課堂作業現狀。葉圣陶說過:“教育就是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作業習慣,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要細化每個小環節,讓學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課前作業本的擺放、作業的速度、仔細檢查、及時訂正的習慣。
二、優化教學過程是關鍵
1.字詞練習,讓教學有實效
課堂作業本以檢測學生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為目的,突出了基礎性。低段的教學要注重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利用課堂作業本,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對字、詞、句等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以改進教學。
如筆者在教學《三個兒子》時,指導學生書寫半包圍結構的“甸”,范寫后先讓學生在課堂作業本中練習2個,經過當堂的觀察和部分批改后,發現學生出現了同樣的錯誤,把“甸”中“田”寫在了半包圍的里面,使整個字比例不夠勻稱。于是,筆者在黑板上板書了兩個“甸”(一個正確,一個模仿學生的錯誤),讓學生觀察,說說發現。學生很快找出了異同。于是筆者又讓學生猜猜為什么要把“田”字寫在半包圍之外。學生經這一點撥,展開了想象,有的說沉甸甸的東西很多,滿出來了;有的說外面一部分就像一個筐,“田”字就像里面的東西,筆者并沒有就此收筆,而是引導學生再找幾個這樣半包圍結構的字,如“句、府、勾”,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小結出半包圍結構的字在書寫時為了把字重心放穩,里面一部分要寫得略偏向外面。經過這樣的當堂反饋和指導,再讓學生在課堂作業中寫第三遍,學生個個寫得飽滿、勻稱。
2.句段訓練,讓教學有依托
低段的閱讀教學要守住“低段”這個前提,設計教學時,老師可以憑借作業題,帶著學生在閱讀中積累、感悟和運用語言,為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
再如《三個兒子》一文中,“一個……一個……另一個……”是本課的一個語言訓練點,怎樣引導學生理解感悟第三個兒子的孝心,同時又積累這個句式,并在語境中運用呢?語文課堂作業中的練習4是個很好的載體。
一個孩子翻著跟頭,像車輪在轉,真好看!一個孩子唱著歌,歌聲真好聽。另一個孩子跑到媽媽跟前,接過媽媽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著走了。
從這幾話中,我明白了看到媽媽提著沉甸甸的水桶走過來,一個孩子只顧著,一個孩子只顧著 ,另一個孩子卻 。
引導學生用這樣的句式交流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同時也是對句式在文本語境中的再次運用。
三、巧用評價是保障
常??吹嚼蠋焸儼颜n堂作業捧到辦公室進行“閉門”批改,發下作業本后,不少學生往往不會去關心前面的批改,直接做新課的作業。那么評價對于學生的反饋和激勵作業也大打折扣。因此,課堂作業應大力提倡當堂批改,及時評價。但當堂批改要注意運用技巧。
1.全程性評價
不要總在學生全部完成作業后批改,可以根據作業的具體目標進行“全過程”的批改。如寫字作業,教師可以在學生作業幾分鐘后,進行走動式批改。既關注學生的書寫姿勢又關注書寫的質量;對于難度較大的拓展性作業,可以在瀏覽大體情況后,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及時講解。
2.局部性評價
可以把一課作業分幾次進行批改,寫字寫得漂亮但問題回答不夠具體,可以得到書寫的“優”;寫話寫得生動有新意,可惜夾了幾個錯別字,達不到“優”的標準,但可以用語言激勵,寫上“你寫得精彩極了”,讓熱情洋溢的鼓勵點亮學生今后的學習之路;一個精彩的組詞,一句生動的句子,一個漂亮的字,都可以成為一次作業的亮點。
3.延遲性評價
不少差生的作業要修改好幾次,如果作業本上滿是紅叉,會嚴重打擊學生的自信。所以在批改時可以多給他們機會,延遲對他們的評價,先指出他們的錯誤,允許擦掉錯誤答案進行修改,等改正了照樣給予優秀的等級。
4.特殊性評價
低年級的孩子喜歡新鮮事物,對于評價也不例外。如果總是用一個A或五角星打到底,評價往往就會失去作用。所以低年級老師要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采取特殊性的評價。如一只小鳥,一束鮮花,是“鳥語花香獎”,表揚字跡干凈的孩子;一棵大樹,一叢小草,是“環保獎”,表揚錯別字有進步的孩子。
5.互相評價
老師可“聘請”學生做 “小老師”,互相評價作業。孩子們有時圈圈點點,有時言語鼓勵,作業的那份樂趣便在自評、互評中蔓延,學生和學生,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也會在自我、互評中得到促進,得到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紹興縣柯橋小學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