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幼俤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提高學習的興趣,主動自覺地學習呢?創(chuàng)設愉快的教學情境,營造和諧融洽的人文氛圍,是必不可少的教學一環(huán)。它能迅速集中學生注意力,誘發(fā)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入情境 激興趣 提效率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是否具有積極性,是否高質高效,與學習興趣有著非常直接而重要的關系。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時,就會對其傾注極大的熱情,學習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我們語文教學中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讓我們的學生喜歡上語文課,發(fā)揮其潛在的能力。
那么,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自覺主動地學習?實踐證明,語文課堂教學必須入情境,創(chuàng)設和諧融洽的人文氛圍,誘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入情境,從而激活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在課堂起著引導的作用,教師只有投入教學,投入激情,才能以情傳情,移情于學生身上,至使學生入情境,達到我們所期待的教學效果。那么,教師如何才能做到這些呢?
一、入情境備課
俗語說:“不打無準備的戰(zhàn),不上無準備的課。”要想上好一堂課,教師課前備課一定要精心。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并轉化為切實的教學行為。教師作為一節(jié)課的向導,不是帶著學生滿世界亂跑,要把學生帶到驛站,學有所得。其次,要掌握教學內容,即研讀文本,要用心與文本對話,做到備課入情境。這樣,才能產生自己的感悟與情感,從而在課堂教學中才能移情于學生,達到以情傳情、師生互動、入情入境的課堂效果;才能想學生之所想,解學生之所惑,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把學生的心靈帶到知識的彼岸。
二、入情境上課
雖然備課的預設很重要,但上課的入情入景更重要。如何做到上課入情入境呢?
1.入境于教學語言中
語文教學語言一定要優(yōu)美。蘇霍姆林斯基說:“對語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這種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個源泉所在。”所以,教師的語言必須是準確、簡明、生動而富于感染的,從而達到師生心在靠近,情在動,碰撞和諧互動的教學氛圍。那么如何做到語言美呢?
其一,講授中體現(xiàn)語言美。教師對所講的內容要有把握,觸類旁通。如果教師備課只是對照相關的教學參考書,別的書很少涉及,那給學生的又何來源頭活水。記得聽過一節(jié)公開課——《伯牙絕弦》,教師入境的教學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教師一開始在音樂聲中引出課題,并向學生介紹本文的主人公——伯牙,讓學生知道伯牙譜寫了著名的《高山流水》的曲子,是多么偉大的音樂家,后來又為何破琴絕弦呢?這是什么緣故呢?如此入境的導語,為課堂創(chuàng)設了懸念,引發(fā)學生的思索與探討。在課堂結束之前,教師又深情并茂地朗讀了伯牙在子期墓前的一首短詩,不但拓展延伸了課文還升華了學生的情感,令聽課者也不知不覺進入了情境,為之動容。用音樂和詩文導出的課文中,不但延伸了文本“語言”,而且豐富了聽課者的情感體驗,加深了對主人公的感悟,也升華了本文的中心思想。
其二,朗讀中體現(xiàn)語言美。美的朗讀是聲音的藝術,更是情感的藝術,正如葉圣陶說:“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它能引起心心相印的情感共鳴和心靈震動,是創(chuàng)設情境的極好誘因。如執(zhí)教《伯牙絕弦》的教師在導入新課后,在音樂聲中抑揚頓挫,富有情感地把課文范讀了一遍,讓學生隨著教師的朗讀示范不僅認知了文本內容,還感知了教師賦予文字的情感,教師的情感透過朗讀傳給了學生,一下了就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讓學生進入一種亢奮的求知境界。可見,朗讀入境是簡單有效的教學手段,是語文教師基本的素養(yǎng)。
2.入境于教學活動中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我們教學中要根據(jù)文本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活動中入境。如:師生在課堂的角色互換,教師當學生,學生當教師,進行互位教學。
3.入境在教學媒介中
教學過程中運用媒體入境,可以讓文本畫面再現(xiàn),通過形象直觀的演示,激發(fā)學生的視覺、聽覺感受,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地感知,獲得情感體驗。如展示圖片、放音樂、看動畫等多媒體介入教學,能夠讓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理性的探索,從而進入悟美求真的境界。
總之,不管是教師語言的渲染還是外在形式的介入,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進入文本的境界,主動積極地探知文本。因此入境教學,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益,這也是情境教學進課堂的好處。
參考文獻: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作者單位:福州市后坂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