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連春
培根曾經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而幼兒時期正是良好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但是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求由低到高,逐步積累,逐漸定型。就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我有幾點認識:
一、環境教育法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良好的環境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教師良好的風范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教師是幼兒學習的榜樣。因此,教師要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形象。
1.為學生做好示范:對于新入園的幼兒來說,很多的事情都不會做,尤其獨生子女的家庭對孩子照顧有加,一些簡單的事情也由家長代勞。所以教師一定要為學生做好示范,從小事抓起,讓幼兒養成講衛生的習慣。
2.創設故事情境:講故事不僅能吸引孩子,還可以利用故事里的人物或小動物的行為來教育孩子,就拿讓學生懂得將果皮放入果皮箱這個行為,我就編了一個小故事:“猴外婆非常喜歡她的小外孫,一天猴外婆來看小猴子,給他帶來了他喜歡吃的香蕉和點心,小猴子可高興了,隨手掰下一根香蕉,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順手把香蕉皮扔在地上,猴外婆沒有看到香蕉皮,一腳踩上去,摔了一個大跟頭,這下,小猴子可慌了……”通過這個故事,讓孩子展開討論,說說小猴子的行為對不對,錯在哪里,以后小朋友應該怎樣做。
3.充分利用獎勵辦法
當幼兒的表現較以前有進步,教師要及時予肯定、鼓勵,教師要以贊許的目光,肯定的語言,微笑的面容,來肯定孩子的行為,既肯定了這個孩子,又為其他小朋友樹立了榜樣,讓他們也學會互相學習。
二、游戲培養法
游戲是幼兒中最基本的活動形式,也是幼兒最喜歡參加的活動,可以利用游戲中的角色類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如在角色游戲“雞媽媽病了”中,幼兒可以扮演生病的雞媽媽,扮演小雞寶寶,來照顧生病的雞媽媽,來培養孩子要有孝心,有耐心,細心地照看病人。在孩子玩玩具的過程中,分組進行,玩完之后,比一比,看哪一組擺放的整齊,不丟三落四,對表現優秀的組員給予表揚。
三、耐心影響法
孩子的不良行為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自然也不會短時間內消失,要想讓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個活動,一個游戲,一節課,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我們老師要善于觀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從孩子的言行中了解孩子,并根據孩子的自身特點,耐心地給予指導,教師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勢利導,耐心教育。
四、家園共育法
幼兒教育不等于幼兒園教育,它還包括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在幼兒園要求幼兒做到的,家長在家里也必須讓幼兒做到,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樣才能利于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例如:在學校我們要求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的家長還替幼兒背書包,扣扣子等。發現這樣的現象,我們及時與家長溝通,談這樣的做法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家長了解后積極配合老師的工作。家園共育才更利于孩子良好行為的養成。
習慣,對人極為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習慣是人生最大的指導”。英國有句諺語: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說的就是,要形成好習慣,貴在行動,希望我們在以后的各項活動中也能注意孩子好習慣的養成教育。
作者單位:三河市新集鎮胡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