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蓮
幼兒的心理健康是幼兒人格完善的必要條件,是幼兒的精神與發展的內在基礎。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兒就可能有充分的發展。幼兒園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奠基階段,它不僅是為小學階段學習、生活做好準備,更重要的是為他們一生的發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
一、培養幼兒的自我意識
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對幼兒的個性、社會交往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自我意識的發展,是讓幼兒從“自我中心”中擺脫出來,使其正確認識自己,并能正確認識別人。幼兒積極的自我意識往往來源于教師對他的評價。因此,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正確認識和評價每個孩子,多鼓勵,少批評,讓幼兒在鼓勵中健康成長。我班的張帥膽小、自卑,我幫助其找朋友,游戲中,他不敢與同伴交往,更不會主動投入游戲中去。為培養其自信心,我鼓勵他大膽地加入同伴的游戲中,用關心的語氣詢問他:“你為什么不去玩?”“你看他們玩得多開心”“老師跟你一起玩好嗎?”并在游戲過程中不斷地對他進行鼓勵和表揚。在游戲剛開始時,激發他和老師一起玩,讓他逐漸克服膽怯的心理。當他敢于表達自己的愿望,投入到游戲中以后,我及時給予表揚,鼓勵他加入到同伴的集體中,讓他體驗成功的樂趣。
二、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幼兒的社會交往對他們的個性、社會性以及認知能力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和促進作用。因此,不僅要為同年齡組的幼兒創設交往的機會與環境,還要為不同年齡的幼兒創設交往的機會與環境。我通過角色游戲、戶外體育游戲活動等形式,讓大班幼兒帶領小班幼兒一起活動。活動中,增強了大班幼兒的責任感,培養了幼兒間的友誼,增進了相互了解,發展了幼兒的交往語言,從而達到提高幼兒交往能力的目的。我還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教學活動的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在語言活動中我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表述能力,讓幼兒能在老師和小朋友面前表達、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樂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合群性;美術活動中培養幼兒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將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來。在活動組織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級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級組間、各班級間幼兒互相參與活動,從單一的同齡伙伴交往發展到混齡伙伴交往,擴大了兒童交往場合和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合群性。
三、與家長合作,共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
幼兒多數時間在家庭中度過,父母的行為與幼兒的心理問題息息相關,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重視家庭環境的教育和影響,密切家庭、學校協作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幼兒園通過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坐談、交流討論等多種途徑,向家長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和重要意義,讓每個家長主動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告訴幼兒的父母應為幼兒營造寬松、和諧的家庭氛圍,做幼兒信賴的朋友,促進親子溝通,給幼兒提供與同齡人交往和參與社會生活的機會,滿足幼兒的各種需要。家長還應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規范自己的行為,為幼兒樹典范、做楷模,用自身良好的心理和行為影響幼兒。學校與家庭共同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
總之,幼兒是社會的人,生來就具有人的尊嚴和價值,幼兒是發展的人,有自身的規律和特點。因此,教師和家長應以身作則,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幼兒,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創設能引起幼兒積極情感體驗、滿足其興趣與需要的環境和條件,幫助幼兒學習調節情緒和表達情感,使每一個幼兒感到安全、溫馨和愉快,利用所有有效的途徑,在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培養幼兒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香河縣鉗屯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