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玉
《認識左右》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的內容,“左右”的知識比較抽象難懂,一年級的小學生要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必須有豐富的感性材料和生活經驗作基礎,因此我把本節課的設計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初步感知自身的“左右”。
通過舉右手、左手的活動,說一說左手、右手的作用,聽口令做游戲等大量的具體情境,讓學生依托豐富的感性材料,從而感知左、右,經歷形成左右方位感的過程。
第二層:感知群體中的“左右”,進一步建立左、右的方位感。
根據學具的擺設,創設問題情境,再進行討論、交流,讓學生主動地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明白某樣學具的位置以及學具間位置相互關系的描述。并能根據所學知識,說出自己的前、后、左、右有哪些同學,在具體情境中建立左、右的概念,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既讓學生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又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第三層:感知左、右的相對性,突破難點。
讓學生判斷老師舉的是哪只手,創設問題情境,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再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以游戲形式進行鞏固,既生動有趣,又突破了難點。
第四層:聯系實際,拓展運用。
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把課后練習設計成一個交通故事情景鏈,讓學生運用學到的前、后、左、右的知識,去描述生活中的具體情境,理解常見的交通標志和交通規則,拓展了學生的學習范圍,又讓學生切實體會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系。
片段一:自身左右的體驗
手是學生最熟悉的,從認識手開始感知左、右無疑是最輕松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并由此自然過渡到從身體其他部位,如眼睛、耳朵等來學習認識左右,同時根據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持久性差這種心理特點,適時設計體驗游戲。
師:每人都有兩只手,它們是對好兄弟,你是怎么分辨它們的?
教師讓學生盡情地說,如:通常寫字的手叫右手,壓本子的手是左手;右手通常做……
師:我們身上還有這樣的親兄弟嗎?
學生暢所欲言,甚至有學生說出了“左鼻翼、右鼻翼”“男左女右”這樣的課堂笑點。
教師組織游戲,再次體驗自身的左右。
師:下面我們來活動活動自己的雙手。老師扮演遙控器喊口令,你們扮演機器人做動作。
(學生十分高興)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用你的左手摸左耳,用你的右手摸右耳。
用你的左手摸右耳,用你的右手摸左耳。
……
隨著教師口令節奏的變化,學生們有的手忙腳亂,有的應對自如,教室里歡聲笑起。
片段二:左右的相對性
在空間概念上左右是相對的,從兒童智力發展規律來看,一年級的學生對于這種相對性是不容易理解的,因此采用以下設計:
1.感知相對性,辨析理解。
老師請一位同學面對面站著與老師握手,讓學生說一說自己伸出的是左手還是右手在?老師伸出的又是哪只手?
老師提出疑問:怎么我們兩人伸出的右手位置會不一樣呢?能用什么方法驗證我們伸出的都是右手呢?
小組展開討論,組織語言,代表發言。
教師總結:面對面站著,因為方向相對,所以他們的左邊和右邊剛好相反。
2.爬樓梯,體驗相對性。
師:誰愿意示范一下,把教室中間過道當樓梯,一隊從前往后走是下樓梯,另一隊從后往前走是上樓梯。該怎樣走才更有秩序呢?
(學生觀察時老師提醒:上下樓梯的同學分別靠哪邊行走?)
師:現在同學們明白上下樓梯是靠哪邊行走的嗎?
生:右邊!
師:他們是靠誰的右邊行走的?
生:靠自己的右邊。
案例評析:
新課程理念要求加強“書本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的溝通,提倡數學教學素材應當來源于學生的生活。這里的“生活”,既可以是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親歷的現實生活,也可以是學生在數學或其他學科中能夠虛擬的、思考的、操作的學習生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取材”,給課堂學習增加“營養”,改變數學學習生活蒼白無味的狀態。
《認識左右》就是實踐上述新課程理念的一個課例,它雖不十全十美,但卻讓學生在精心設置的生活情境里,品嘗了一道意猶未盡、別有風味的“數學大餐”。
一、活動的數學課可以豐富學生學習的“口感”
數學具有科學性和嚴謹性,它的公式概念、性質定律帶給學生的是“硬邦邦”的刻板嚴肅的感覺,呈現在學生面前的猶如是一杯“白開水”,學生還有多少品嘗的欲望?我們只有從中添加多種調料,才會誘發學生的食欲。
《認識左右》這節課中創設的各種數學情境,添加的舞蹈韻律操、音樂游戲、交通安全等活動,就像不同風味的“調料”,讓學生滿懷興致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津津樂“動”、津津樂“學”。學生在濃香的“調料”的吸引下愉快地、意猶未盡地“吃”進了數學知識,潤物于無形之中,再不見絲毫“填鴨式”教學的無奈。
二、綜合的數學課可以增加學生的“營養”。
在學科數學知識中添加各種“調料”,如果僅僅得到的是表面的多彩、形式的熱鬧,那只能使數學成為一鍋不倫不類泛著油星的“雜菜湯”,而沒有真正促進學生的成長,滋潤學生的心靈。我們應注意各種“調料”與主體內容之間的比例搭配,使之最優結合,產生最佳效果,成為促進學生吸收成長的“高湯”。
《認識左右》這節課中,在保證“正餐”——即認識左右,辨析左右的相對性,應用左右的知識解決生活問題這些數學知識的基礎上,還配置了一些其他“養料”,如交通知識的滲透、思想教育的孕伏、動手能力的培養、舞蹈韻律的熏陶,等等,它們不但幫助學生對主要“營養”汲取得更自然、更順利、更有效,而且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健康的提升,讓學生在系列豐富的活動中喚醒、感受、發展數學知識、生活常識以及藝術素養。這樣的宴席,雖不能說是“滿漢全席”,但也夠得上豐盛了吧。
三、開放的數學課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品味”
數學學習應該有廣泛的思維空間和實踐空間,是生動有趣的學習活動,學生可以用心去體會感悟數學的美。但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需要一個內在的轉化過程,不能單純依賴教師的權威去迫使學生學習。我們應該多用生動有趣、富有吸引力、具有實用性的數學課去影響學生、感染學生、吸引學生、磁化學生,讓他們愿意親近數學、研究數學,從而主動地學習數學。
《認識左右》這節課的設計就在于通過這種活動,綜合、開放的數學課的持續進行,來逐漸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品味”,使學生會用科學的眼光觀察數學、會用綜合的心態整合數學、會用嚴謹的理念實踐數學。至此,學生才算是真正透過生活“學會”了數學。
生動的素材能在學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記憶,讓數學課與生活實際鏈接、與活動情境掛鉤,與其他學科整合,從而拉伸數學課的“長度”與“寬度”,提升數學課的魅力與活力,使數學課激情四射,使學生也因此而靈性飛揚!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