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連
探究性學習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的重視,探究性學習旨在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改變過去學生單純的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使學生主動獲取數學知識,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作為一名中學數學教師,我在教學中進行了探究性學習的嘗試,供同行商榷。
一、轉變教師的角色是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前提
《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是“以人為本,以人的發展為本”,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由于傳統數學觀念的影響,學科教學過程中存在著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過于強調接受知識、死記硬背、機械的訓練的現象,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忽視,學習主動性被壓抑,因而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現代教學目的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改變這種學習狀態,把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地位上,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新調整自己的角色,尊重學生的想法,與學生平等合作,創設寬松自由的活動空間,這是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的保證,因而每位數學教師都要確立學生都可以學好數學的觀念,不同的學生學習水平不同,允許學生以不同的速度學習數學,不能以統一標準要求學生,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長,允許學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學習數學,正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實施因材施教。
二、引導探究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發展的全過程,教師根據學生的基礎、個人水平、教材特點選用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發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1.變式探究。這是學生的認識能力的升華,發展技能技巧的重要一環,在設計上要注意兩點:一是挖掘教材的問題、習題、練習題的潛在功能,通過把問題逆變、變換條件,引申結論,圖形的運動變換等方式,編好變式探究題組。二是變式探究的設計要遵循“低起點、多層次、小坡度、密臺階”的原則,要力求體現知識結構和人事結構的統一,使之舉一反三。
2.發散探究。為了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就應該發展學生的發散探究,啟迪學生對已知信息進行多方向多角度思考,從而提出新問題、探索新知識,或發現多種解答和多種結果的思維方式,這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中心環節。
當然對于同一個探究活動,教師又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多種探究方案,運用多種形式和手段進行研究,但無論哪種形式,都必須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親自參與探究的過程。
三、提供給學生主動探究的空間
新課程標準提出:有意義的數學學習應該是學生自我探索、體驗和經歷數學活動的過程,而不是教師的給予,不是單純的模仿和記憶。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注意并做到:學生能說的教師不說,學生自己能通過探究得到的教師不提示,學生能通過交流討論而得到的教師盡量少說。本著這一原則,我在復習長方體、正方體、三棱錐、圓錐模型各以一個不同的側面觀察,學生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再讓學生聯系實際回想生活中看到的這些物體,然后讓學生把他們事先準備好的這些物體進行觀察,再拆開平鋪再觀察,我在不做任何提示的情況下,讓學生自己主動探究,去發現他們的特征,并讓他們盡情表達自己的發現,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通過學生的動手,直觀演示、可能與模型是一致的,但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思維上卻是千變萬化的,得到的結論也就不是一成不變的了。這是提供學生發展思維的極好機會,即使失敗也是一種親身體驗,一種收獲。
總之,正確運用探究性教學法,是培養學生好奇心的重要手段,同時,善于激發學生心靈深處強烈的探求欲望,讓學生在自己的探究中獲得新知,在創新中獲得成功。
作者單位:河北省遷安市彭店子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