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麗娟
語文教學在情感培養方面有著無以倫比的得天獨厚的優勢。它能夠融知識教育、能力訓練、道德培養、情操陶冶于一體,使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培養了能力,又受到情與理的潛移默化,從而陶冶情操、凈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積極情感呢?具體途徑有三:
一、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揚共產主義精神
語文課文本身具有強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語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動性,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達到提高學生思想素質、陶冶情操的目的。如岳飛“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滿江紅》),《最后一課》像一只警鐘,喚醒學生學好祖國語言文字,都洋溢著濃郁的愛國情……激發學生把握青春,去探求生命的永恒。
二、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功能,在審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說通過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曉之以理”,那么通過審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動之以情”。這就給語文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教師認同并運用于教學實踐。我在講《背影》一課時,懷著對父愛的深刻體驗去動情地講授,學生們情緒受到沖撞,好幾個學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滾燙的淚。此時無聲勝有聲。我想,不用說教,把孝心獻給父母的觀念早已印在每個人的心底。“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學生對美是追求的,教師則要引導他們尋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如《一件小事》里車夫勇于負責,正直無私;《窗》中臨窗病友忍痛給他人帶來快慰和享受,就體現了人性美。
三、走出課堂,在生活實踐中塑造健康人格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過生活實踐才能內化為具體的信念和行為方式。為此,教師合理地組織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個人格實踐的機會。課外活動要“寓教于樂”,讓學生學得輕松、有興致,使之活潑好動的性格得到。我每學期都要帶學生游玩一兩次,“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師生從中飽覽祖國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
值得強調的是,語文教學中重視健康人格的塑造,良好情感的培養,絕不是說可以忽視常規訓練和學習習慣的作用。認真書寫、保持書面整潔、高質量地按時完成作業等看似瑣屑的小事,同樣能塑造學生嚴謹、求實、勤奮的良好性格。
作者單位:灤縣九百戶學區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