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以果
中國的烹飪作為一種藝術,魯、川、粵、淮揚等菜名揚世界,其獨到之處,是菜肴的色香味形俱佳。
大千世界,凡和諧之物、優秀之作,都是形式和內容的統一。能稱之為佳肴美食的必是色香形(形式)和味(內容)的完美統一。
教師好比廚師,一堂課就是一頓飯,必須精心烹調、巧妙搭配,端出一道道美味。如何讓學生享受課堂的美妙氣氛,從課堂吸收充分的人生營養?如何使課堂教學做到“色香味形”俱佳?以筆者之見,借用烹飪原理,重點要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曰“色”。制作佳肴,要利用食物天然的不同顏色,如將大柿子椒的紅、青菜的綠、豆腐的白,巧妙地融進菜肴中。地理課堂教學需要“色艷”,即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一道菜要吸引食客,讓人看見就想吃,“色”是第一位,讓課堂一開始就牢牢抓住學生,調起他們的胃口。例如,講“海水運動”這一節時,可以這樣導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海軍為了防止德國軍艦進入地中海,在大西洋與地中海之間布下了水雷陣,同時派出強大的艦隊,日夜巡邏防守,可謂固若金湯!哪知道德軍潛水艇經常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地中海,給英軍以突然襲擊。原來,德軍早已掌握了該地區一重要的地理現象和規律,而這一點恰好被英軍將領忽略了。你認為德軍是如何抵達地中海的?利用史事,巧設懸念,使學生帶著問題饒有興趣地進入“海水運動”知識的學習中,效果不言而喻。
二曰“香”。東坡肘子的肉香、松仁玉米的谷香,使人聞著香、看著香、吃在嘴里更香。地理課堂教學需要“香郁”,即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精彩性。通過新的背景知識設計問題,既鞏固了基本概念,培養了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又讓學生感到有趣,激發了學生求知欲。
因此,要讓課堂充滿強烈的時代氣息,發出沁人心脾的幽香,可引導學生探索地理與現實的緊密聯系。如在“城市化”復習課中設置這樣的問題:在西部地帶城市化進程中,有人提出了應優先發展大城市的觀點,你認為是否合理,請說明理由。讓學生討論,最后得到兩種觀點。
答案一:不合理。理由:西部地區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生態環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經濟發展水平較低。
答案二:合理。理由:大城市的服務范圍廣,功能強;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強。
如果在課堂教學中機械地將教材中的概念“搬”上課堂,學生一定感到很單調,這就需要“廚師”費些心思。教師要充實閱讀材料、背景知識等,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如講述“城市化特點”概念時,可以引入這樣一段材料:剛剛結束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著力破除城鄉二元化結構,逐步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然后給出“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及國內三大經濟地帶城市化水平的變化情況”和“我國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級規模金字塔”示意圖。并讓學生閱讀材料,讀圖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主要特點。
三曰“味”。美味佳肴的中心還是一個味字,有名的“臭豆腐”、“臭桂魚”盡管聞著臭得要命,但可口的味道,幾乎讓嘗它的人把臭也當作香了,美食者,百味調和,不可勝極。
地理課需要“味佳”,就是問題設置要有梯度。
如在“城市化”復習課中設置這樣的問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水平有何差異?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嗎?為什么發達國家會產生逆城市化現象?在發展中國家,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嗎?筆者將這些問題交給學生思考討論,再引申出更深層次的問題: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有哪些主要特點?這堂課學生反映收獲不小,獨立思考的能力有了顯著提高。
四曰“形”。“形”占了美食重要的一席之地,精美的形狀會讓人胃口大開、增加食欲。中華美食實在豐富,同樣的內容,廚師給予不同的形狀,感覺也不同。如梅干菜扣肉,油亮的塊肉整齊有序圍了一圈,讓人倍增情趣、樂趣、興趣,觸景生情、興趣盎然。
地理課堂教學需要“形美”,就是課堂教學的模式選擇要適當。
筆者最近聽了高三幾節復習課,感觸頗多,有的教師把高三復習課上成了“新授課的濃縮”;也有許多教師在復習課中采用了“游動式”,從教室的前面游動到后面;還有許多教師在復習課中采用了淺薄的“點撥式”,在課堂上一問一答。復習課怎樣才能“形美”呢?筆者認為應采用如下模式。確認教學目標:教師呈現教學目標。多讓學生領悟目標,教師給出必要的解讀,并對目標進行必要的細化,引導學生關注目標中的能力部分;回顧考題:題目一定要有代表性、層次性。教師要講清此部分內容在考題中,考什么、考多少、怎么考;構建知識體系:教師對本節課的突出問題、重點知識進行歸類,引導學生梳理知識點,構建知識網絡。教師對本節的重點知識、難點、疑點進行重點講解,對相應理論和規律進行歸納,拓展;典型例題評析:結合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和疑點為學生出示有針對性的例題和探究性問題;課堂達標訓練:針對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和疑點內容,選擇適量的變式練習進行課堂訓練,達到熟練、鞏固和提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