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燕 夏艷玲
一、案例式教學定義及功能簡述
案例式教學法(Case Method)始創于美國哈佛大學,是在教學過程中,緊密結合教學內容,聯系社會生活中發生的典型實例,以輔助說明或證明教學內容,引發學生學習、思考興趣,培養學生認識、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其科學性和重要性早已被中外教育工作者所認同,作為一種有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方法,在各學科的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
案例式教學法在具體實踐中,可發揮輔助性、直觀性、啟發性和交流性的功能。作為傳授書本知識的輔助手段,運用案例教學的目的是理論聯系實際,以豐富、直觀的實際事例闡釋理論要點,輔助書本理論知識的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通過結合教學內容的生動案例的講述,啟發、引導學生思維,進行創造性的學習。案例式教學法變傳統的單向灌輸為雙向交流,通過圍繞案例的講述、提問、討論等環節,生動活潑地進行教學,創造師生交流的氣氛。
二、文化地理課程實施案例式教學的依據
1.文化地理課程性質適合實施案例式教學
地理學研究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橫跨自然和人文兩大領域,而文化地理作為人文地理學重要的分支之一,又以突出體現人地關系見長,是很多高校地理科學本科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其課程性質具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綜合性。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的,文化地理視文化為現實生活實際情景中可定位的具體現象,因此從文化的角度探尋人地關系就必然成為地理學始終不可偏廢的一極,因此教學中適合結合案例進行講解,同時由于文化的范疇無所不包,案例的選取也具有多元性;二是地域性。文化地理從地理的角度研究文化,各種文化現象的空間組合規律以及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正是由于文化現象具有地域性,教學中適合結合具體案例進行比較,有利于更好地突出文化地理的課程性質。
2.文化地理課程教學能充分體現案例式教學的優勢
根據文化地理課程理論與實際結合緊密的特點,采用案例式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實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運用感知原理,教師通過對貼近生活實際案例的生動講述,喚醒學生以往的感知經驗和形象,獲得新的感性認識,從而把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到理解書本知識、提高理性認識的軌道上來,使學生在形象、生動、具體的案例中獲得信息和知識,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理論,學會融會貫通,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合理應用案例式教學法,既能有效增強文化地理的教學效果,又能極大地發揮案例式教學的優勢,對于將文化地理人地關系理論及模式與具體的文化現象結合起來,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文化地理課程實施案例式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
1.精心組織實施
文化地理課程案例式教學的實施,首先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文化地理理論與實踐知識的儲備,除了具備較為深厚的理論知識基礎,還要善于收集有關案例資料,能夠在把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駕馭案例的選擇、講解,使案例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案例式教學模式的組織實施必須講究嚴謹性,要緊扣教學主題、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在組織實施過程中,需要把握好以下環節:第一,課前要做好充分準備。根據教學進度和教學要求,教師提前選好案例,并提前預測案例討論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第二,課堂討論要緊湊。學生應根據教師的案例講解,對相應的思考題進行分析,突出討論的效果和質量;第三,引導學生得出的結論要科學、合理,并與課堂教學重點、難點知識不脫節。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討論,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使其思維能力和技能得到充分訓練,這個思考過程正是實現文化地理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
2.科學選取案例
案例是文化地理課程案例式教學的關鍵,案例教學圍繞案例的講解而展開,案例選擇是否恰當對文化地理教學的成功與否有十分密切的影響。
首先,注重案例的知識點體現。在準備案例式教學時,應先概覽總章,進行整體感知,然后逐步細化,使學生通過新的案例教學,對課堂重點與難點有較好的掌握,并能與原有的知識進行對接,形成對文化地理具體知識點的整體感知。如講解語言景觀—地名這一知識點,選取我國典型的地名案例,如山水地名、民族地理地名等,通過具體地名的介紹和具體分析,使學生了解地名作為一種很有意義的語言景觀所具有的豐富內涵,體會中國語言和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時將地名—文字—語言知識進行引導、對接,解釋語言的書寫形式表現為文字,所謂語言景觀指的是文字,對地理學來說,重要的是反映在地名上。這樣處理突出了地名案例體現語言與地理環境關系知識點的作用。
其次,注重案例的典型性。應選擇翔實可靠的案例,既圍繞理論知識內容,凸現基本原理,難易適度,又貼近生活,真實、生動,易于教師講深講透,利于學生理解掌握。如講解環境對語言產生的影響時,選取地理環境與中英文詞匯這一案例,從中英兩國地理位置差異、地形差異、氣候差異及自然資源差異等方面,結合學生熟知的一系列中英文詞匯,形象地講述地理環境對語言詞匯產生的巨大影響。
再次,注重案例的啟發性。出發點應放在加深學生對所講授內容的理解和把握上,案例內容既和講授內容相符,又能擴展思維,留有討論的余地。如講解文化源地這一知識點,選取五大人類文明源地的案例,它們之所以成為早期的文明源地,是因為孕育出了文明的外部標志,即一系列文明成就,而這些正是人類創造出的獨特文化景觀。在此案例的基礎上,引導、啟發學生分析文化源地的地理基礎和文明產生的地理條件,進而展開古文化與水的關系討論。
3.合理引入案例
一般來說,案例引入有三種方式:講解—案例—反饋;案例—講解—總結回顧;穿插交錯進行。根據文化地理課程的具體知識點可以針對性地選擇案例引入方式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第一種,講解—案例—反饋。如講解文化擴散及類型這一知識點,先對文化擴散及類型的原理進行講解,注意遷移擴散和擴展擴散的具體區別,然后為了增加直觀認識并加深理解,對擴展擴散中3種亞類:傳染擴散、等級擴散和刺激擴散,可以加入具體案例。如傳染擴散的案例有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手機的普及、電腦的普及等;等級擴散的案例有佛教進入中國、威士忌酒的傳播、農作物品種的推廣等;刺激擴散的案例有旱冰鞋的改進、計算機漢字輸入法的發明、非常可樂的誕生等。分析之后,把案例和先前的講解再做一個反饋,進行一個系統的總結歸納,使學生能理解不同文化擴散類型的具體區別。該種案例引入方式使用了“欲揚先抑”的教學手段,先將知識點和相關理論講出來,這是使用了常規教學的授課方法。講完之后,運用大家比較感興趣的案例,用具體來解釋抽象、用實例來理解區別,課堂教學效果比較明顯。
第二種,案例—講解—總結回顧。如講解飲食文化地域性這一知識點,先介紹中西飲食文化差異比較分析案例,從飲食的餐具、內容、烹飪方法、飲食方式、飲食觀念等方面入手,然后步步推進,在表象基礎上進行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形成原因的文化地理分析,展開論述,引導學生從中西傳統文化、民族性格和地理環境等方面深入分析差異產生的原因,最后把案例和先前的講解做一個系統的回顧總結,使學生既理解飲食文化是存在地域差異的,同時對東西方的飲食文化也有深層次的了解。通過實例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是這種案例引入方式的最佳體現。
第三種,穿插交錯進行。這種方式要求較高,所有的講解必須圍繞一個中心案例,而同時這個中心案例必須是服務于課堂教學的理論內容,需要對知識點、案例、學生等綜合因素具有相當的駕馭能力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如講解中國文化區這一知識點,圍繞地理環境與中國傳統文化這一中心案例,教學中將中華民族的地理背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等內容與中國地域文化的基本分布格局穿插講解,最終強調中國傳統文化正是其獨特地理環境所影響的結果。
案例教學類型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在引入案例的過程中,選擇合適的講述方法也很重要。如講述式案例教學,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案例講述,達到闡釋理論、使學生掌握知識的目的;提問式案例教學,教師在講述內容前后,通過介紹案例、提出問題請學生解答,提高學生認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討論式案例教學,通過介紹案例,提出問題,開展討論發言。
案例式教學是反映教學規律的一種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鍛煉了學生運用理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了教學效果。案例教學是文化地理課堂講授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對各類典型案例的分析與講解,可加深學生對文化地理理論知識的理解,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踐中各種復雜問題的能力。但案例教學作為地理課堂教學的一種方式方法,并不是惟一的方法,實踐中還應注意把案例式教學與其它教學方法相結合,使教學過程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