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冬生
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背景是1941年底日軍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繼而進攻東南亞各國。翌年5月,日軍占領緬甸,企圖切斷中國唯一的國際交通大動脈,直接威脅中國的西南大后方;在西面脅迫印度脫離英國,進而與德軍在中東會師。為此,中、美、英三國決定反攻緬甸,商定發動緬北、滇西作戰。《我的團長我的團》所描述的就是這場戰爭中的一個局部戰場。

我對這場戰爭的認識,是20多年前從原國民黨高級將領那里領教到的。我剛調到《星火燎原》編輯部不久,就結識了著名作家黃濟人。我們能成為朋友,倒不是年齡相仿,更多的原因是我們研究的領域相同,探討的是同一個戰場相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是我關注的是共產黨、人民解放軍,他關注的是國民黨、國民黨軍。
與原國民黨高級將領們的因緣際會
因為工作原因我接觸較多的是我黨我軍的高層人士及他們的文章和書稿。因編輯《星火燎原》叢書,我沒少見李先念、徐向前、聶榮臻、許世友、陳再道、洪學智、李聚奎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本人。黃濟人的長篇報告文學《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在《時代的報告》連載之后在國內曾轟動一時,書中主要紀錄的是他的舅舅原國民黨青年師師長邱行湘將軍及一大批原國民黨高級將領的經歷。為這部長篇報告文學寫作,他見到了差不多所有原國民黨高級將領。只要有空,無論在白天或晚上都會帶我去見他所熟悉的原國民黨的高級將領們。因為與我工作單位離得近,去的最多的是全國政協文史館,經常見到在這里工作的王陵基上將、黃維中將、文強中將、沈醉中將等一批身體好又特別健談的原國民黨高級將領們。王陵基、文強年歲差不多,清癯灑脫,精瘦壯實。見到他們我都有某種“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的感嘆,但他們則不然,每次會見,他們不是伏案書寫他們經歷過的戰爭往事,就是一絲不茍的在抄錄中共中央或國務院下發的某一紅頭文件。這種學習精神和他們對已經臣服了的政府的嚴肅的態度,即使在共產黨內也不多見。過后我常常想,如果當年國民黨的各級官員都像現在的他們,國民黨還會失敗嗎?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1984年元旦除夕的前一天的晚上,在沈醉家中。這是全國政協禮堂后面全國政協機關家屬院內一個面積不大的單元房。為我們開門的是沈醉夫人,一個50多歲、非常隨和的家庭婦女,我再怎么琢磨也看不出她曾經是一位出家為尼的清修之士。沈醉是一個體形魁梧的軍人,面對侃侃而談神采飛揚的沈醉,我總找不到他在小說《紅巖》和電影《烈火中永生》中國民黨特務頭子兇神惡煞的形象,我恨自己為什么不能立即生出些許仇恨和對面前這位老人的厭惡。面對擺滿書桌來自海內外各種漂亮的新年賀卡,他熱情洋溢地告訴我們每一個賀卡背后他與過去那些國民黨將領們的種種友誼,但凡講到也有來自被他關心呵護過曾被他殺害了的革命人士的家屬及后代們的賀卡,我則心存疑慮。

幾年的相處,閑來無事,我們互相交流最多的是各自見過的國共兩黨兩軍高層人士之后的感受。黃濟人還多次采訪過中國遠征軍的主要將領并曾指揮過緬北、滇西作戰的鄭洞國中將和宋希濂中將等。20多年前,我陪著黃濟人與這些原國民黨高級將領的見面與交談,目的則不相同,但決不存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斗轉星移的好奇,而更感興趣的是這一批從戰場上下來的老軍人對戰場得失的回顧和犀利尖銳的戰爭場景的分析。他們經歷過新舊兩個政權,經歷過戰場的生死考驗,有些也長期住過共產黨的戰犯管理所。此時他們的人生,差不多都已到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的境界,談吐直率豪爽,全無對新政權的阿諛和對舊政權的不滿。他們所談的一切,全部出自于一個職業軍人對戰爭的職業判斷。我聽他們講過遼沈、淮海和平津戰役,也聽他們講過江西剿共、圍攻鄂豫皖蘇區。他們講得更多的是他們在抗日戰場上的輝煌戰績,包括中國遠征軍在緬北、滇西抗戰的光榮歷史,他們講過很多有關30年后這部電視劇所涉及到的這場戰爭以及參與這場戰爭的他們的團長他們的團。
鄭洞國將軍談奇襲密支那之戰
鄭洞國將軍是我拜訪原國民黨高級將領中談話最多的一位,這是令人敬仰的一位智者和長者,他的談話全無私情,一切都以國家、民族大義為己任,絕無黨派之爭和個人恩怨,對新舊政權的領導人都予以極大的敬重。與他的見面是我人生中的一大幸事,也實屬偶然。鄭洞國將軍和徐帥同為黃埔軍校一期生,其時徐帥兼任黃埔同學會會長,鄭洞國將軍為副會長,我不知道他們的私交如何,但我知道鄭洞國將軍對他的這位老同學十分尊敬。1983年5月徐向前元帥回憶錄《歷史的回顧》出版,我作為該書的責任編輯,鄭將軍派人找我要了幾本,過后不久鄭將軍又親自打電話給我,對該書的出版予以很高的評價,并約見我幾次,專談閱讀此書的感受。期間我也幾次請鄭將軍談了中國遠征軍抗戰的情況,談得最為深入的一次,是1985年4月全國政協會議閉幕后第二天上午在全國政協禮堂二樓一個會客室里的長談。中國遠征軍緬北、滇西作戰,大小戰役戰斗不可勝數,過程非常復雜不可盡述,他談得最多的是奇襲密支那之戰。
位于喜馬拉雅山南端的密支那,既是曼(曼德勒)密(密支那)鐵路的終點,也是緬北的政治、經濟、交通中心。反攻緬北和當時中國對外惟一通道“駝峰”航線及正在修筑中的中印公路都取道于此。因此,密支那便成了敵我雙方爭奪的要點,也成了雙方高層關注的焦點。美國羅斯福總統完全支持中國政府和盟軍方面對密支那采取軍事行動。而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則親自下令,將切斷中印公路作為駐緬日軍的首要任務,為此日軍在密支那這一彈丸之地集結了三千兵力,修筑了堅固的防御工事,并在城北城西建了兩個機場,以保證對守城部隊的空中支援。
1944年5月上旬,中國遠征軍盟軍司令長官史迪威將軍召集中美眾將傳達羅斯福總統“進擊密支那”的電令會,鄭重其事地委托中方最高軍事指揮遠征軍副司令長官兼新1軍軍長鄭洞國將軍制定進攻密支那的作戰方案。
當晚,在前線指揮部的帳篷里,鄭洞國與參謀長舒適存一道悉心研究著進攻密支那的作戰方案。在保定、徐州、臺兒莊、昆侖關和鄂西會戰中與日軍幾經交手的鄭洞國,深知密支那之戰不宜強攻,只宜側翼奇襲。將目標鎖定在城西機場,這個小型機場只有百余人防守,如果我方派一支小部隊偷偷穿越庫芒山,迅速占領西機場,然后以西機場為基地,配合外圍發起總攻。看到鄭洞國這份近似“暗渡陳倉”的奇襲密支那作戰方案后,史迪威興奮不已,不僅當即在作戰方案報告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還為此戰取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名字—威尼斯商人。
由中國遠征軍新30師第88團、50師第150團以及美軍5307部隊組成的中美混合突擊隊,分成K、H、M三個縱隊,在美軍突擊隊隊長梅利爾準將指揮下,從孟關集結南下,長途奔襲密支那。為了不讓敵軍發現,突擊隊只能在暗無天日的密林中行動。
5月17日上午10時,中美混合突擊隊H縱隊在空中火力支援下,向密支那西機場發動突襲。H縱隊行動秘密迅速,第150團以兩個營兵力從兩翼夾攻,直逼機場,敵軍倉皇抵抗。這場戰斗共用了一百多分鐘,時至中午,H縱隊便完全占領了機場。
奇襲成功,蔣介石立即來電予以祝賀。英國首相丘吉爾也從密支那西機場奇襲成功中看到了緬北反攻作戰勝利的希望,立即讓蒙巴頓將軍向中國遠征軍指揮部發了一道嘉獎令“你們取得了非常杰出的成就,將是載入史冊的一個功績。”
捷報飛傳至孟關指揮部,史迪威將軍高興得手舞足蹈。當天,他將鄭洞國、參謀長舒適存、新30師師長胡素、第50師師長潘裕昆以及博特納、波德諾等在孟關的中美將領一并邀去,共進晚餐。而恰恰就在此時,密支那火車站得而復失。
戰前鄭洞國將軍曾再三提醒梅利爾,但這位傲慢的美國人豈肯把這位身為副司令長官的中國將軍的話放在心上。密支那前線指揮官梅利爾未能在占領火車站后及時調整兵力,集中優勢兵力擴大戰果,趁機搶占整個城市,而是分散兵力,不僅未將防守鐵道沿線的部隊向市區集結,反而將150團分散布防,給敵人以喘息之機。日軍正是利用這一空檔,集中炮火進行瘋狂反撲,切斷了150團與后方指揮部的通訊聯絡。恰恰在這關鍵時刻,美軍總聯絡官孔姆中校懼敵炮火之威,借故離開火線,致使150團無法要求飛機與炮火支援,終致火車站陣地之失。
史迪威只得救火般地帶領鄭洞國等眾將官飛赴密支那前線,在西機場撤換了貽誤軍機的梅利爾,讓自己的參謀長波德諾將軍接替其職,并成立了由他自己與鄭洞國、波德諾、胡素、潘裕昆等五人組成的臨時指揮部,調兵遣將,重新組織對密支那的進攻。
與此同時,負責密支那防務的日第33軍本多政材中將也在爭分奪秒,急從第53師團、56師團各抽一個大隊星夜增援,將該城守軍增至五千之眾。就此,本來可以奇襲成功的戰略方案變成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在雨季的密支那展開了。
拉鋸戰自5月下旬始,先后持續了60多天。雙方爭奪的陣地以每日三四十米的距離反復著。白日,中國軍隊在空軍與炮兵的支持下挺進幾十米,夜晚,日軍則以偷襲的方式收復幾十米,有時一夜竟偷襲四次之多。三五天下來,尸骨成山,血流成河,豆大的雨點沒完沒了地下著。戰壕中,掩體里都灌滿了血染的雨水,戰士們泡在沒膝的水中,與兇殘的頑敵進行著殊死的較量,哪怕下肢一寸寸地紅腫潰爛,甚至連生殖器都紅腫起來,也一聲不吭地咬緊牙關挺下來,與敵人一寸寸地爭奪著陣地。
進入6月,雨水更旺,戰斗更激烈更殘酷了。中國遠征軍已投入了四個步兵團,再加上美國5307部隊,總兵力已超過了增援后的敵人。擔任主攻密支那的新30師師長胡素,面對膠著的戰局與美軍指揮官束手無策的窘況,自己甩開膀子干,制定出“坑道戰”的作戰方案,命令部隊邊掘進坑道邊向敵陣地挺進。這種坑道出奇制勝之法迅速在其他部隊推廣,使戰局有所改觀。
7月6日,指揮孟拱河谷戰役勝利后的鄭洞國急忙飛返密支那,見拉鋸戰的僵局仍未打開,心急火燎,顧不得與美方指揮官麥根協調,徑直與前線各部隊軍事長官當面磋商,決定于次日大舉出擊,全面進攻。第二天下午一時,中國軍隊在空軍、炮兵火力的支援下,全線出擊。在強烈雪恥心的激勵下,英勇的中國軍人不惜血肉之軀,終于打開了持續月余的戰爭僵局。輝煌的戰績,使得史迪威不得不臨陣換將,讓新30師師長胡素取代美國人麥根,全權指揮密支那戰斗。
中美軍隊自7月13日始,發起新一輪的攻擊,經過數日血戰,搶占了以電影院、大緬寺、水塔等為中心的大半個密支那城區,并將兩月前得而復失的火車站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8月2日,為了盡快結束戰斗,第50師師長潘裕昆決定以師工兵連為骨干征選104名精壯官兵,組成敢死隊,分成15個小組,借夜色潛入敵人后方,將敵方的通訊聯絡完全切斷。由于通訊癱瘓,日軍陷入一片混亂。敵酋水上源藏少將見大勢已去、敗局已定,只得趁黑夜用竹筏將傷病員偷運出城,然后開槍自殺,以踐“死守”之命。
兩日后,中國遠征軍將密支那全部占領,結束了緬北戰場上歷時最長最為激烈最為艱難的一戰。中方以死傷6600余人的沉重代價,換取了戰略要沖密支那。
他們對戰場形勢精辟獨到的分析
在此之前,我并不系統了解淞滬會戰、武漢保衛戰、臺兒莊戰役中國民黨軍隊抗戰的情況,鄭洞國將軍及一批原國民黨高級將領關于中國遠征軍的談話深深地震撼了我。他們是這樣評述這場戰爭的:中國遠征軍在緬印戰場上的作戰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一場可歌可泣的壯舉。從1942年2月到1945年3月,中國遠征軍先后有40萬部隊、近50名高級將領投入了進去。戰爭歷時3年,尤其在反攻作戰階段戰績更為顯赫,共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余座及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斃傷日軍4.8萬余人,俘647人,繳獲步槍1.1萬余支、輕重機槍600余挺、火炮160余門、坦克12輛、汽車600余輛、飛機3架。中國遠征軍傷亡官兵約6.7萬人。此戰沉重地打擊了日軍,并且打通了中印公路,保證了盟國援華物資進入中國,為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基礎。
此戰源起于1942年5月,日軍占領了緬甸全境,直接威脅印度東部邊境。緬甸失守,對遠東反法西斯戰爭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對中國的戰場也帶來了不利的后果。滇緬公路被切斷,西南的國際交通僅靠“駝峰”航線難以為計,使中國對日抗戰的處境增加了許多的變數。當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特別耽心,中國不能戰敗,否則日軍將會抽出15到20個師團的兵力回攻印度。印度一旦成為日本人的網中之魚,日本人則反向中東戰場,控制印度洋,切斷盟國的海上交通運輸線,并與歐洲戰場、中東戰場的德軍、意軍在軍事上遙相呼應。這不僅會增加盟軍在北非戰場和歐洲戰場的壓力,也會大大降低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作戰能力。另外,日本人占領了緬甸,實際上是打擊了美國,打亂了美國的太平洋戰略。美國當時在亞洲的戰略目標是一定要保證使中國的戰略物資運輸暢通,以便讓中國軍隊能牢牢牽制日軍,使日軍無法在其他戰場上實施新的攻勢。由于緬甸的失守,美國的一系列戰略目標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所以1942年5月,美國駐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將軍擬定了一項收復緬甸的戰略方案,并要求美國派部隊參加收復緬甸的作戰。雖然中、美、英三國對反攻緬甸的意見相同,不過由于各自戰略目標和實際利益的不同,尤其英國方面的遲疑和消極,使反攻緬甸的計劃一再被擱置,遲遲不能實施。直到1943年春,美、英盟軍在西南太平洋對日軍發動進攻,為配合太平洋地區的戰爭行動,開辟一條新的中印交通線已勢在必行,所以才有了中、美、英三國商定以中國軍隊為主配屬美、英軍各一部發動緬北、滇西作戰的計劃。
中國遠征軍緬北、滇西反攻作戰的勝利為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其意義和影響遠遠超過了緬北、滇西一隅。對這場戰爭的評析,這些原國民黨高級將領們的見地也是非常獨到的,今天回想起來仍不難看出這些職業軍人敏銳的洞察力。
他們為中國遠征軍官兵的英勇戰斗感到自豪
中國遠征軍應分為兩個作戰階段:第一階段從1942年2月到8月,羅卓英、杜聿明率部參與緬甸防御戰,最終日軍全部占領緬甸,遠征軍敗退;第二階段從1943年10月到1945年3月,由鄭洞國率部參加緬北、滇西反攻,直到完全勝利。《我的團長我的團》反映的就是第二階段作戰中的松山攻堅戰。這場戰爭之殘酷,環境之艱苦,條件之惡劣,以及中國軍隊的英勇頑強、不怕犧牲和取得的巨大勝利,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的杰出之作。但中國軍隊損失也比較大,此戰中國遠征軍傷亡及非戰斗減員近10萬人,可見戰爭之慘烈程度。這些原國民黨高級將領對中國遠征軍官兵在戰爭中不畏艱苦、不怕犧牲,始終保持了旺盛的士氣和頑強的斗志,表示了由衷的欽佩和贊賞。他們說這種勇敢精神和堅強意志不僅鼓舞了其他戰場上的抗日官兵,也受到了盟軍的高度贊揚。他們仍記得1944年8月,美軍派駐第11集團軍的聯絡參謀組組長吳德上校看到第71軍第88師部隊攻擊龍陵老東坡日軍據點的戰報后,對第11集團軍司令長官宋希濂將軍激動地說:“中國軍隊耐受困苦的精神和作戰的勇敢,都是世界上少有的。”美國《皇冠》雜志1944年11月號發表該刊記者的文章也一再稱贊:“中國軍隊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軍隊”,在緬北的戰斗中“表現出中國軍隊忍受無限艱難的偉大,令世界上任何軍隊都望塵莫及”。參加過緬北反攻作戰的美軍上校布朗戰后一再表示:“中國人是我看到的最勇敢的軍隊,我必須向他們脫帽致敬”,他還真誠的希望:“我愿意追隨他們到任何地方”。
他們銘記滇西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
日軍入侵云南后,遭受日軍侵害最深重的是滇西人民,因而他們的反抗最堅決,在支援緬北、滇西反攻作戰中也最踴躍。談到緬北、滇西反攻作戰能夠取得重大勝利,這些原國民黨高級將領一致認為這是與云南人民,尤其是滇西各族人民的毀家保國全力支持是分不開的。云南既是中國抗戰的大后方,又是直接對日作戰的最前線,這一獨特的戰略地位集中表現在滇西地區。為修建滇西公路,在西南大后方開辟新的對外戰略通道,抗戰初期滇西各族人民踴躍參加修筑滇緬公路,出動了超過5400萬人次,平均每天出工多達20萬人,不到10個月就實現了完全通車。滇緬公路成為抗戰中期中國最主要的陸上對外交通大動脈。通過滇緬公路,盟國及世界各國反戰人士將大量援華物資運到中國,不僅有力地支援了中國的抗日戰爭也保證了西南大后方戰時的經濟建設。滇緬公路被切斷后,滇西各族人民又對中印公路的修筑作出了重大貢獻。緬北、滇西作戰開始后,中國軍隊先后有數十萬官兵參戰,滇西各族人民又節衣縮食,供應軍糧,出工出力遠送糧食彈藥。為保證部隊的吃飯問題,當地老百姓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家中的糧食貢獻出來,同時每天還有兩三萬民工和老百姓投入到為軍隊糧食的運輸任務中去。他們深情地表示,在整個抗日戰爭中正因為有了滇西人民的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竭盡全力的支持,才保證了中國遠征軍反攻作戰的勝利。
他們說盟軍的合作與支援為戰爭勝利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談到這場戰爭,人們一直沒有忘記美國人史迪威將軍,在此戰中,美軍將領史迪威、索爾登先后擔任中國遠征軍的總指揮,他們積極地幫助中國遠征軍進行整訓,想法設法的為中國遠征軍提供糧食、武器和裝備,戰斗發起后,他們經常深入一線部隊指揮。這些國民黨高級將領差不多有個共同的看法,即為保證作戰的勝利,盟軍對中國遠征軍給予了積極的支持。在緬北、滇西作戰中,美軍聯絡參謀團最多時達400人,中國遠征軍的軍、師、團都有美軍聯絡參謀人員。他們不僅為中國遠征軍提供武器裝備、幫助部隊進行戰前訓練、協助指揮地面部隊作戰、提供空中火力支援,還直接派遣地面部隊參與中國遠征軍的作戰行動。在反攻作戰發起之前,盟軍幫助中國遠征軍進行了整訓。參加整訓的中國遠征軍全部配發了美式的武器裝備,因而使參戰部隊的通訊手段、機動能力、火力配備有了很大的增強,這為作戰勝利提供了有力幫助。在整個反攻作戰期間,美軍第10航空隊和第14航空隊完全掌握了緬北、滇西戰場上的制空權,并對地面日軍設防堅固的據點予以堅決打擊。如松山、騰沖、龍陵戰斗中的許多日軍據點都是美軍航空隊摧毀的。在緬北反攻作戰中,美軍5307部隊與中國遠征軍并肩作戰,英軍“欽迪特”突擊隊深入日軍后方發動襲擊。駐印英軍在因帕爾地區一再擊退日軍第15軍的強大攻勢,為了與中國軍隊互相呼應,英軍部隊在許多地區發動局部反攻,使日軍陷于首尾不能相顧的打擊之中。盟軍部隊在緬北、滇西作戰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為奪取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與原國民黨高級將領們有關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遠征軍緬北、滇西反攻作戰的談話,雖然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但言猶在耳,為我正確認識歷史,客觀評價前人功過提供了有益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