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羅山愛 柳玉鵬
據俄羅斯《觀點報》7月15日報道,13日和14日,俄戰略核潛艇在北極附近海域接連試射兩枚洲際導彈。俄選擇在北極冰蓋下發射導彈,令美國和北約毫無察覺。分析人士認為,俄羅斯此舉是在向美國展示戰略核能力,為雙方削減戰略進攻性武器談判增加籌碼。
8000公里外擊中目標
《觀點報》7月15日援引俄官方人士的話說,北方艦隊的兩艘D-IV級戰略核潛艇“圣彼得堡”號和“布良斯克”號,在13日和14日連續發射了兩枚“青斑”(北約代號SS-N-23“輕舟”)洲際彈道導彈,一枚擊中8000多公里外的堪察加庫那靶場目標,另一枚則擊中位于白海的奇扎靶場目標。而這兩艘潛艇在發射導彈時均位于北極點附近的冰蓋下。
“青斑”是俄羅斯在2007年7月服役的第三代液體洲際潛射導彈,該導彈能攜帶4-10顆分導核彈頭,且具備極強的抗電磁干擾和突破反導系統的能力。俄海軍高級官員表示,俄潛艇在靠近北極的冰蓋下發射導彈,證明了俄海軍擁有在北極冰蓋下航行及在未被探測條件下的遠程打擊能力。據報道,在發射這兩枚導彈前,美國情報系統根本不知道俄羅斯核潛艇在北極附近海域。
苦寒之地藏“襲美捷徑”
俄核潛艇在北極地區發射洲際導彈,足以振奮俄國內民心士氣。分析人士認為,俄羅斯此次導彈發射,從兩個方面壓住了美國。
首次,躲開了美國的衛星偵察。發射導彈時,俄核潛艇呆在北冰洋海域,這里的冰層厚達10米,而且冰面上常年風雪肆虐,烏云翻滾,阻擋了包括美國海洋監視衛星和超地平線雷達對潛艇活動的跟蹤,這意味著俄羅斯可以在戰時從北極發動突襲。
其次,東歐反導系統成了擺設。美國近年在東歐加緊部署攔截導彈和預警雷達,主要意圖就是防范俄洲際導彈。但是如果俄羅斯從北極地區直接向美國發射導彈,則足以讓東歐反導系統失效。而且,從莫斯科到華盛頓,走北極只有6750公里,比經過歐洲要近1000多公里,無論是潛艇水下發射還是戰略轟炸機空中發射,從北極方向向美國發射洲際導彈都可以隱蔽意圖,又可以縮短突擊目標的距離,不給美國留下足夠預警時間。用《華盛頓時報》的話來說,北極地區就是俄羅斯核威懾力量的“倍增器”。
向美國施壓
冷戰結束后,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的經營一度顯得非常保守,但從2004年俄羅斯宣布本國經濟已恢復到蘇聯時期的水平后,俄軍便加強了在北極地區的活動。2006年夏秋之交,一艘俄軍D-IV級戰略核潛艇從北冰洋底發射了一枚“青斑”洲際導彈,導彈飛行距離2600公里,3枚彈頭均摧毀預定目標。這是俄羅斯戰略核潛艇11年來首次從北冰洋發射洲際導彈。美國《外交》雜志曾發出警告:“俄羅斯核潛艇又有了對美國實施‘二次核打擊的能力,這對美國來說不是好消息。”
分析人士認為,此次俄羅斯沒有先兆地在北極連射兩枚洲際導彈,是在彰顯俄羅斯戰略核力量,向美國施壓,迫使美國簽署第二階段削減戰略進攻性武器條約。但也有俄專家們指出,俄軍如此突然地試射洲際導彈,可能引發十分嚴重的后果。俄羅斯《獨立軍事評論》雜志副主編利托夫金表示:“我們在沒有預先通知美國的情況下發射彈道導彈,直接違反了雙方第一階段削減戰略進攻性武器條約的規定,美國會對此提出抗議。”▲
環球時報2009-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