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剛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1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GDP同比增長7.1%。這一結果好于預期,讓人們對中國經濟充滿了信心。在這次全球危機中,雖然中國經濟特別是出口行業,受到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很大,但這次危機在某種意義上也給中國一個很大的機會:中國躲過了一個日本式資產泡沫的風險,同時也有時間和動力來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如果中國不能掌握這次經濟結構調整的機會,世界經濟回升后,中國經濟又可能會由于大量資本和貿易順差而導致國內資產價格快速飆升,人民幣升值,從而進入一個由資產泡沫而造成的經濟危機。
目前,全球金融危機給中國造成的短期風險是可以控制的,主要原因就是 4萬億的財政刺激政策相當有力,每年能帶來5到6個百分點的增長率。同時,到現在為止,中國的銀行系統的準備金率,還在13.5%-14%左右。如果準備金率再降6個百分點,足夠給銀行系統再提供4萬億的流動性。因此,今年保八應該問題不大。此外,如果把世界各國包括中國的財政刺激的投入加在一起,2009年全球的財政刺激大概為2.5萬億美元,相當于2007年全球GDP的4%。歸功于快速反應的貨幣政策和力度相當大的全球財政刺激措施,世界經濟已經出現了一些復蘇的跡象, 綠芽到處可見。
不過,世界經濟不可能在近期很快復蘇,這給了中國一個最好的機會來進行結構改革。從中國經濟改革的周期來看,結構改革往往由外部力量推動,如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推動了中國國有銀行改革。如果世界經濟很快回轉,很可能又會出現像2006、2007年那種狀況——資本大量流入中國,造成資本的過度膨脹,甚至出現泡沫。
在此次金融危機之前,出口是帶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出口的下降和產能的過剩將使失業率飆升,可能造成社會動蕩。外需的急劇減少將迫使中國進行經濟結構的轉型。因此,如果世界經濟在今后的一兩年當中不能實現強勁的復蘇,那么這段時間,對中國經濟轉型其實是一段最好的時間。
那么,如何進行結構調整? 筆者認為,養老金制度的改革和醫療制度的健全已經刻不容緩,國家需要動用充分的財力來解決這些結構問題,從而減少國內居民的教育、養老金以及醫療等方面的預防性儲蓄。同時,國有企業因為經濟增長很快,當前賬面利潤相當高,而這并不是由其競爭力的提高造成的。今后幾年,放松管制應該是中國進一步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諸如電信、金融、教育、醫療衛生等一些被壟斷的行業,應該讓民營機構進入,增加行業競爭,減少壟斷,增加整個社會的生產力,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服務質量。
除了在民生和實體經濟方面進行調整,中國的金融改革也應繼續推進。像養老金、教育和醫療都需要資金,如果沒有一個比較有效率的金融系統的話,是不可能支撐國內的結構調整的。上海在2020年要建成國際金融中心,但中國目前的金融改革還遠遠不夠,在此情況下,中國必須進行國內的金融自由化和資本賬戶的自由化改革。在今后的11年當中,如果政策和監管能力跟不上的話,我們進入金融危機的幾率也在增加?,F在有很多機會,也有很多非常嚴峻的現實在等待著我們。
在某種意義上,中國在危機中確實獲得了一個很大的發展機會:中國可以在全球金融危機中有時間和動力來進行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同時中國國力的相對上升也為參與和主導國際金融秩序的重組與改革提供堅實的基礎。雖然存在風險,但這些改革措施將加速經濟結構調整,使中國成為一個主要由內需驅動的第二大世界經濟體?!?作者是西班牙畢爾巴鄂維茨卡亞對外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
環球時報2009-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