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play for Lvruiyings contribution to Yue opera
越劇呂瑞英旦角流派藝術專場
棗樹
4月21日晚,隨著作曲家何占豪創作的“呂派交響”響起,《可愛深紅映淺紅——越劇呂瑞英旦角流派藝術專場》的帷幕在東方藝術中心歌劇廳徐徐拉開,吳素英、陳輝玲、周俊、黃依群、張永梅、孫智君等呂派弟子們次第登場,演繹了6個經典的呂派折子戲。同時,呂瑞英當年提攜過的“越劇王子”趙志剛,呂瑞英“未入師門的學生”茅威濤,著名越劇演員方亞芬、章瑞虹、張秋萍、許杰、章海靈等也紛紛登臺演出。
一人千面,演啥像啥
聰慧活潑的九斤姑娘、端莊幽怨的蕭皇后、神機妙算的袁玉梅、正氣浩然的陳三兩、天真活潑的紅娘以及深明大義的柴夫人,這6個人物亦莊亦諧,迥然不同,卻是個個鮮活動人。觀眾不禁會問,這些難道都曾由一個演員飾演的嗎?
是的。曾與呂瑞英同臺搭檔過父女、夫妻、君臣、主仆、同僚、對頭的老生名家張桂鳳說,呂瑞英戲路寬廣,無論文武老少、小姐丫頭、正反角色,她都會演,而且一人千面、絕不重復:“不管我們臺下有多熟悉,到了臺上,她就會讓我感到——她就是我在劇中的那一個人。”
至于為什么呂瑞英“演啥像啥”,呂瑞英的老搭檔史濟華認為,這是因為她“貴在求真”,能將自己的坎坷人生經歷融入表演之中,使每個角色都顯得自然貼切;戲曲評論家蔣星煜則認為,呂瑞英善于觀察生活,提煉生活,能在舞臺上很好地把握分寸、加以演繹。尤其是她對紅娘這個人物的理解十分深刻精到,演的時候層次分明、恰到好處;而越劇徐派創始人徐玉蘭則強調了呂瑞英的“用心”:“她創作人物動的腦筋太多。如果把演戲比作繡花,別人用四分之一股絲線,她用的卻是十六分之一股……”
專曲專用,豐富多變
作曲家何占豪認為,越劇的流派唱腔可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一曲多用,就是把自身一些固定的、觀眾認可的、較容易辨別的曲調反復應用;另一種則是不以某種固定的曲調取勝,一戲一腔、專曲專用。這兩種情況雖無高低,也并非涇渭分明,卻是花開兩枝、各有特色。呂瑞英便是一位在“專曲專用”上很有建樹的代表人物,“她雖然不是一位作曲家,但她的唱腔體現了作曲家式的思維和追求”。
何占豪舉例說,當晚演出的呂派名劇《凄涼遼宮月》、《花中君子》、《三夫人》、《桃李梅》等劇,就分別包含了D調、C調、A調、E調等調性,豐富多變;而在《西廂記·拷紅》等劇中出現了4音和7音的偏音,促使唱腔中宮徽調式的轉換,并連續后半拍起腔,打破了板塊模式。另外,呂瑞英和史濟華共同創造了同腔同調,使男女對唱達到和諧通暢的境界。
呂派是越劇流派中形成最晚的一個流派,也有人認為其是越劇的最后的流派。呂瑞英的“專曲專用”是否預示著一種越劇創演的趨向,這一課題值得探討。
桃李芬芳、藝無止境
呂派藝術不僅塑造了一系列風采各異、獨具魅力的女性形象,也培養了一批活躍在當代越劇舞臺的優秀旦角演員。
在藝術傳承和創新方面,呂瑞英是嚴謹而又開放的。她曾有一句驚世駭俗之言:“如果為了形成流派而去反復唱一些容易讓人辨認的固定唱腔,我寧可這樣的流派早點斷子絕孫!”此次呂派藝術專場,這位年近八旬的老藝術家親自領銜創作演出團隊,對這些經典折子戲進行了再加工、新提煉。她要學生們重新對唱腔,一句句加以悉心指導,包括吐字、尖團、噴口一絲一毫也都不放過。有老觀眾問為什么這次專場沒有呂派經典《打金枝》?原因就是“挑剔”的呂瑞英覺得沒有合適的學生能演出《打金枝》的精髓,最后決定專場放棄這出代表作。呂瑞英藝術觀念的開放,同樣給人以深刻印象。在教導學生時,如果她們有好的創意,呂瑞英都會高興地采納,絲毫沒有老師的架子。
在這個夜晚,主角并未登場。呂瑞英靜靜地坐在臺下,看著自己演繹過的經典、自己的學生如江畔桃花般一一綻放。這正應了專場的主題——可愛深紅映淺紅。也許,全場觀眾的起立鼓掌讓她心潮澎湃,但她眼中的淚光似更表達出她的期待——來春繁枝紛落日,當是嫩葉細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