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盈舟
中國的創業板在經歷了從2008年初到年尾的一番熱鬧的“推與不推”后,如今再度升溫卻難覓昔日蜂擁而至的創投基金。
用“過猶不及”來描述十年磨一劍的創業板,可謂恰到好處。
2008年,中國的創業板在經歷了從年初到年尾的一番熱鬧的“推與不推”后,如今再度升溫卻難覓昔日蜂擁而至的創投們。
“就如狼來了的故事,喊的次數太多了,就沒有人愿意相信了,誰也不愿一次又一次希望落空,對吧?”丁罡,國內一家人民幣基金的投資經理在電話那頭顯得頗為無奈,每次都滿懷希望,然后每次等來的都是一推再推,“不久前還告訴我們說是3、4月份就推出,現在又變成了上半年,現在看,推出的時間根本就沒有一個靠潛的說法。”
從昔日的熱情如火到如今的冷靜看淡,曾經對創業板憧憬至深的創投們似乎已經度過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在創業板近在咫尺之際,創投們卻已經歸于平靜,“這只是創投眾多退出渠道中的一個,前提就是,你別抱有太大的希望”。投資人不為所動
2月11日,剛剛被湯姆森路透評為2008年美國前十大風險投資公司第三位的英特爾投資高調宣布了自己2009年的首單項目,注資國內一家領先的數字城市智能化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浙江銀江股份有限公司。
據英特爾透露,此次除了向浙江銀江股份注資外,還與其簽署了在軟件創新以及優化解決方案等方面的合作協議。“如同我們其它的投資項目一樣,投資銀江只是我們2009年整年投資計劃中的一小部分。”英特爾投資的相關人士如是說。
就在英特爾高調宣布首單投資后,2月12日,德豐杰龍脈等基金也宣布投資800萬美元給高拓迅達有限公司。
據記者了解。2月以來,已經先后有數家創投企業宣布了注資項目,如高原資本等投資1000萬美元給手機新媒體企業北京維旺明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上海英碩聚合物材料有限公司獲得天泉投資1000萬美元的首輪風投,美國網絡資訊聚合服務商OneSpoc也于2月初獲得了420萬美元的融資。“既然都去炒去爭,那么還不如自己靜下心來,在市場不景氣的時候多做出幾個好的項目。”丁罡表示。
EPlanetVentures高級分析員鄭玉芬則告訴記者,此次等待了十年之后推出創業板,最直接的一個結果就是帶來市場的跟風炒作:“因為在全球經濟環境一片低迷的形勢下,中國的市場有什么風吹草動都很容易受到關注。”
~009S春節前夕,一位深圳投資公,司的管理人士向記者指出,首批登陸創業板的企業很可自&遇到兩種狀況,要么賺得盆滿缽滿,要么就是遭到狂炒再一路狂跌,從創業板以往的歷史來看。最為成功的納斯達克也并非想像的那么美好,何況是襁褓中的中國式創業板。而這也是為什么多數創投機構對創業板應平淡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在創業板經歷了諸多的“推與不推”過后,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開始對此喪失了興趣,因為在十年的準備工作后,無論什么時候推或是不推,沒有人會再感到意外。
創投冷靜和實業出逃
早在2008年2月,市場彌漫著創業板5月推出的熱潮。各路資金心情振奮,四處瘋搶擬上市項目,價格自然也水漲船高。深圳創投的周寧還清晰地記得,很多vc、PE,甚至民間資本都在哄搶Pre-IPO(創業上市前股權轉讓)項目,價格漲到了幾十倍。有些項目甚至以2008年業績來估值,也要15倍PE(市盈率,市盈率:總市價,總盈利)才能搶得到。
發燒的熱潮甚至蔓延到了實業圈。一些來自礦業、地產行業的企業家,盤算著創業板上市后能達到3。~50倍的市盈率,爽快地以16倍、17倍PE投資了批項目。但誰也沒想到,A股市場劇烈調整。創業板上市擱淺,項目也砸在那些劍投資本手里。
2009年2月,創業板的開閘再次傳來腳步聲。“不確定性還是很大”,周寧的語氣很平淡,與去年高亢興奮的表情有很大差別。“創投業務經歷了2008年的飆升后,現在深圳大的創投機構都很冷靜。”周寧透露,早在2008年,Pre-IPO的項目就搶得籌不多了。目前,“很多項目都還砸在手里,沒有很多資金去搶項目。”
創投企業冷靜對待創業板的進展,而一些實業資本更趁機套現。“我們代理了一批要轉讓的Pre-IPO項目。創業板消息出來后,成交情況活躍很多。”深圳一位財務咨詢公司的人士告訴記者,這些項目多是實業企業放出來的,最近資金緊張,想找機會出手。
雞肋效應源自多方因素
實際上,此次高調重出江湖的創業板無論如何沒有料到的一點就是,在變化莫測的市場中,錯過一次機會就很容易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何況,創業板的“狼來了”的故事已經上演了多次。不過在專業人士的眼中,創業板雞肋并非僅僅是表層的意義,在更多的時候,它還有著其他層次的含義。
“其實2008年上半年就是推出創業板的大好機會,為什么沒有推呢?除去天災人禍的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擔心資本市場。”LP投資顧問公司埃曼哲投資集團總裁徐剛向記者表示,“選擇在今年推,除考慮了經濟環境的因素外,無非就是希望能夠解決很多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徐剛表示,但應該注意的是,推出創業板始終都有一個無法忽視的基本原則,“就是不會以破壞現有資本市場的秩序為代價”。
照此說法,推出創業板的同時依然希望保持主板市場的穩定,那么無論是首批推出的數量還是融資額度上部不會太大,因為一旦過量,恐怕很難達到穩定市場的作用。事實上,這也是創業板被視為雞肋的原因所在。
“從傳出要推創業板就開始有機構在準備,到現在,排隊的公司不知道有多少了。”丁罡坦言,說白了,創投們想要去湊創業板這個熱鬧,還不知道要排多久的隊,等多長的時間。“除非是企業的融資需求特別大,否則風險投資不會輕易決定去擠這個獨木橋。”搭上了等待的時間不說,融資數目也并沒有想像的多。“而且一旦遇上了IPO鎖定期,很可能還會使風險投資錯過最佳的退出時機,嚴重影響到投資的收益。”
據記者了解,從創業板信誓旦旦地宣布推出之初,就有不少投資人潑冷水:對于占據了目前市場主流的外資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基金而言,創業板并沒有太大的吸引力。類似的是,除了外資創投機構顯示出的憂慮外,一些國內大機構也流露出對參與創業板的猶豫和對市場的悲觀態度。
“舉個例子說,外幣基金如何采用人民幣的方式退出?稅制和匯率的問題如何解決?”北京恒豐美林資產管理公司業務總監熊立峰一針見血地指出,“此外,選擇到海外注冊的企業若回來上市,如何解決這個門檻,也是創業板推出前不得不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