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東
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可知,敏感感知到經濟基本面微妙變化的大量資金已從債市撤出轉向股市。
資金向來生有“勢利眼”,哪里利潤豐厚,它們就會往哪里集中。你看,一批批的資金現在又從債券市場運動到股票市場了。
牛年伊始,上證國債指數以單日暴跌04%的驚人跌幅創下了38個月來的新低。與此同時,股市放量上漲,節節高升。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可知,敏感地感知到經濟基本面微妙變化的大量資金已從債市撤出轉向股市。
投資者普遍關注的是,持續數月的債券牛市能否持續?牛市“接力棒”會否就此傳向股市?資金又為何選擇在這個時點“搬家”?當然,更重要的是,該如何把握市場的輪動變化?
債市創新低股市邁“牛蹄”
2月2日,牛年第一個交易日,股市與債市走出截然不同的走勢,反差巨大。上證企債指數、國債指數當日收出陰線。而股市卻以上漲1.06%迎來開門紅。
如果說第一天兩個市場的分歧尚屬正常,那么第二個交易目的情況多少令人意外。2月3日,上證國債指數指數以大跌0.4%報收,創下了繼2005年11月9日以來38個月內的最大單日跌幅。
但債市下跌并未就此止步。債、股兩個市場接下來的走勢繼續沿著截然相反的方向延伸。2月3目,上證國債指數繼續下跌0.22%,跌破60目均線。該指數上次跌破60日均線還要追溯到去年7月7目。
從市場表現來看,信用債好于利率產品,短期債好于長期債。在個券品種上,成交相對活躍的國債中,中長期品種跌幅相對較大。如2月3日和2月4日,“21國債171”連續兩天跌幅超過1%,跌幅分別高達1.53%和1.34%。
與債市的陰雨連綿相比,股市卻艷陽高照,不僅以開門紅迎接牛年的來臨,并有繼續邁開“牛蹄”的趨勢。上證綜指節后連續三日收出陽線,以放量上漲的態勢拉開了牛年的第一波反彈。
李先生的資金騰挪術
“節后兩市的迥異表現正是‘蹺蹺板效應的集中體現!”大通證券債券分析師徐虹表示,債市和股市的相互影響主要是通過資金量在兩市之間的流動來實現的。今年1月份,伴隨股市的反彈。包括基金在內的資金大規模拋售債券轉向股市。導致債市資金部分流出,從而助推股市出現反彈。從債市到股市,資金“搬家”直接導致兩市出現了這種“蹺蹺板效應”。
“‘蹺蹺板效應在去年8月發生過一次!”投資者李先生表示,去年8月份開始,當債市開始走牛的時候,股市卻加速下滑。當時,由于股指節節敗退,市場普遍期待的奧運行情遲遲沒有到來,忍無可忍的他將余下的所有股票全部清倉,全倉殺入波動性更小的債市避險,以博取相對穩定的投資收益。
也正是從8月底開始,隨著cPI回落、通脹壓力逐步減弱,央行降息步伐越來越近,一向穩健的債市開始狂飆突進,瘋狂演繹了長達數月的牛市行情。在債市演繹瘋狂歲月的同時,上證綜指正向1664點俯沖而去。
9月16日、10月8日、10月29日,在央行連續宣布降息后,李先生在去年10月底高位拋空所有債券,隨后分批建倉股市,最終于春節前全倉進入股市。李先生總結認為,由于較為準確地把握了資金在兩市之間的流動節奏,他才能在股市與債市之間熊掌與魚兼得。
資金搬家揭示牛熊秘籍
李先生在債市與股市之間的往返操作只是市場資金動向的一個縮影。近半年來的數據顯示,正是資金在兩市之間“此消彼漲”的態勢主導著蹺蹺板向何方傾斜。
2008年8、9、10三個月份,股市低迷,股指加速下滑,成交清淡,上交所月成交額分別為8086億元、8362億元、755g億元,成交均處于全年低谷水平;同時,債市卻呈現出截然相反的情況。在債指不斷攀升的同時,成交量急速放大。同樣在2007年8、9、10三個月份,上交所國債月成交額分別為141億元、153億元、202億元。據業內人士透露,期間確有部分資金撤離股市,流入債市避險。
債市與股市的輪動關系從2008年11月份開始出現轉向。當月,受國家4萬億拉動內需政策的推動,股市人氣開始恢復,當月成交額大增至12146億元,比上月整整高出60%。隨后,股市成交量連續維持在高位。而交易所債市此時的成交量開始出現大幅下滑,其中上交所國債成交量雖仍保持200多億元的高位,增速卻已大幅減緩,而上交所企業債成交額已由2008年12月的260億元減到120億元。
債市與股市成交量的變化,在節后顯得更為明顯。春節后短短5個交易目。股市放量上漲,上交所累計成交額5222億元,日均成交額超過1000億元;而上交所國債市場和企債市場成交量分別僅56億元和41億元,債市整體呈縮量下跌態勢。其中,上證企債指數牛年連續5日收陰,上證國債指數則連續4日收陰。
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末,基金所持債券托管量與2008年末相比減少達878億元,為去年下半年以來首次減少。同時,從銀行傳來的信息顯示,隨著股市向好,火暴的債券基金銷售已大不如前。種種跡象表明,包括基金在內的資金已開始大規模撤離債市,轉向股市。
經濟基本面已生微妙變化
市場資金為何選擇這個時點搬家?投資者如何把握市場的輪動變化?分析人士指出,資金“搬家運動”只是表象,其深層次原因在于經濟基本面近期發生的微妙變化。
1月份,2008年的各項經濟數據出齊,部分經濟先行指標好于市場預期,經濟出現轉暖的跡象。2008年全年GDP同比增長9%,符合市場預期,但近期公布的貨幣信貸、發電量、工業增加值、PMI(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等指標出現反彈跡象。其中,發電量同比下降7996,較11月的同比下降9.6%略有回升。央行1月中旬公布的去年12月份貸款增加7718億元,遠高于11月按照可比口徑統計的4769億元,人民幣存款額增長則出現下降。
與此同時,為貫徹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今年1月份央行繼續降低資金回籠力度。而一季度央票和正回購解禁資金將超過1.3萬億,市場資金流動性充裕。
分析師徐虹指出,由于宏觀經濟數據轉好,加上流動性充裕,股市信心受到提振,而債市的情形似乎相反。去年,在經濟基本面惡化的時候,市場避險資金蜂擁流入債市,助推債券價格一路走高;隨著政府一系列救市舉措實施后,宏觀經濟開始出現復蘇,如今在利率已經很低的情況下,債券投資面臨著利率風險問題。一方面。去年連續5次降息后,今年降息空間預期已經有限,投資債券的收益空間已經變得很狹窄;另一方面,一旦利率回調,債券將面臨更大的風險。因此,資金開始撤離債市。
業內人士認為,1月出爐的經濟先行指標出現了反彈跡象,但還需要后續數據的進一步確認。即使這些指標企穩,經濟基本面的復蘇仍需要一定時間;投資者應密切關注宏觀經濟的最新動向以及市場資金流向,確定較為靈活的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