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恒 李軼天
[摘要]“全球化”是當今世界進步的一種歷史趨勢,對文化及文學的影響是巨大的。而電影一方面是工業文明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產品。電影無疑是目前中國老百姓日常消費中的最重要的文化大餐,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必然要打下民族特點的烙印。因而,面對全球化,中國電影應如何保持其特有的民族性則顯得尤為重要,包括電影思想內容、電影語言、影片結構等等。
[關鍵詞]中國電影,全球化。民族性
伴隨著科技的不斷更新與發展,全球出現了一道嶄新的文化景觀——電影文化。它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風靡了整個世界,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文化震動。中國電影誕生于1905年,作為一個“舶來品”,它經歷了上百年的歷史與發展。從最初的“舶來品”發展到有中國特色的、別樹一幟的藝術形式。縱觀中國電影,其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給中國和世界貢獻了一枝絢麗多姿的藝術新花。
全球化是當代人類社會生活跨越國家和地區界限,在全球范圍內展現的全方位的溝通、聯系、相互影響的客觀歷史進程與趨勢。全球化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同時:也在政治、法律,尤其是文化上帶來了值得重視的問題。正如黑格爾所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國電影要在全球化語境下更好的得以發展就必須保持其獨特的民族性。
一、保持中國電影思想內容上的民族色彩
20世紀80年代的文化尋根思潮對電影《黃土地》的影響很大,《黃土地》中,情節的發展由紅色政權的文藝工作者顧青搜集“信天游”這一陜北民歌形式貫穿,內中亦是摻雜著紅色政權與封建思想的矛盾和沖突,而整部影片所要找尋的無疑是中華民族的“根”。顧青到陜北的目的是搜集民歌,而陜西民歌信天游的民間文化的體現,象征整個民族的深層內涵,即新生力量也要到民族發源地去尋找力量。
《黃土地》作為一部成功的電影作品,其思想內容上的鮮明的民族特色使得其成為第五代導演的開山之作。
2007年講述內蒙古牧民家庭故事的影片《圖雅的婚事》獲得了柏林電影節最高獎項金熊獎,電影節評委會正是因為它與電影文化業的商業性主流文化背道而馳,充分的彰顯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思想內容而特此嘉獎。
由此可見,保持中國電影思想內容上的民族性,是中國電影走上國際,更好更廣、開拓空間的前提條件。
二、保持電影語言的民族化
電影語言的民族化是保持電影民族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一般語言不同,電影語言是一種直接訴諸觀眾的視聽感官,以直觀的、具體的、鮮明的形象傳達含義的藝術語言,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因而,在電影語言的運用上,也應該保持民族自己的特色。
在中國電影語言的運用上,立志于發展中國民族電影的藝術家多采用遠景、全景,少用特寫鏡頭,在畫面的構造方面多采用中國經典的紅色與黃色,利用色彩的蘊意來展現民族性特征。在臺詞的運用上,選用的是加入地方方言的使用。例如張藝謀的電影《秋菊打官司》、《有話好好說》中運用了陜西方言,楊亞洲的電影《泥鰍也是魚》運用了膠東話,電影《天下無賊》運用了河北方言,顧長衛在電影《孔雀》中運用了武漢話……帶有濃厚特色的方言不但沒有受到地域性的局限,反而擴大了影響,2006年,方言電影《瘋狂的石頭》的火爆也再次說明了保持電影語言民族化對電影發展的重要性。
三、保持影片結構的民族化
從古至今,中國文學講究起承轉合,在文學結構方面嚴謹而有特色。中國電影受中國傳統文學的影響,尤其是中國早期電影,在影片的結構上與中國文學結構如出一轍。伴隨著全球化的進程,進口片讓我們了解到了西方電影結構的特色:好萊塢電影的劇情簡單卻富有張力,即使是動作片,整體風格也多以輕快為主,有搞笑詼諧成分。總體感覺電影充滿活力又給人以娛樂,《斯泰拉做出格》作為一部英國電影特征更加突出,采用雙層結構敘述模式……
在看到了中西方電影在結構上的差異后,無論是從美學風格建構的角度還是從利用民族文化資源擴展中國電影生存策略的角度,保持電影結構上的“民族性”作為中國電影發展的一面旗幟,對于中國電影藝術與中國電影產業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部《臥虎藏龍》(2000年)令李安被冠上“華人之光”的光環,該片創下了美國有史以來外語片的最高票房紀錄,并橫掃多個國際影展獎項。李安電影可謂是中西文化的碰撞與交融的產物,從李安的經歷與學習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西方文化的影跡,但李安的電影卻始終保持著獨特的中國民族性特征。從早期的“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到《臥虎藏龍》再到《斷背山》、《色`戒》,無論是在講述西方故事還是東方故事,李安的影片結構始終保持著濃厚而鮮明的中國民族性特征。作為第一位在奧斯卡上獲獎的華人導演,向世界展示了東方文明古國的獨特韻味與民族特色,更說明了具有民族性的電影結構是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必要保障。
李安、王家衛等著名導演在國際上的成功也說明了保持影片結構的民族化使得中國電影足以在世界上立足并得到很好的發展。
在全球化語境下,作為中國文化形象的傳播載體,中國電影的角色應該是承擔起民族、國家賦予的歷史重任:傳播時代的、民族的文化精神,樹立國際傳播視野中的現代“中國形象”。我們堅信,只要保持鮮明的民族性,全球化帶給中國電影的將更多是機遇,在大量吸收民族養分的同時,中國電影的天空,也將更加色彩絢麗,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