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秘 宋 聰 王 宇
[摘要]我國的藝術設計專業現行的專業教育體系,在文化素質教育方面存在著嚴重的欠缺與不足。學生對于文學、美學、歷史、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領域知識的了解與掌握十分有限,對于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的人類文明成果缺少必要的駕馭能力。在其設計的作品中,技術因素無懈可擊,人文因素卻嚴重缺失。拓展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是現代藝術教育必須面對與重視的一個重要的問題。
[關鍵詞]藝術設計;教育;文化素養;缺失
一、文化素養及其意義
文化在漢語中是“人文教化”的簡稱。梁啟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稱,“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釋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這“共業”包含眾多領域,諸如文學、哲學、歷史等。龍應臺1999年5月在臺灣大學法學院的演講中說:“知識是外在于你的東西,是材料、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識,必須讓知識進入人的認知本體,滲透到他的生活與行為,才能稱之為素養”。那么,我們可以把文化素養理解為是人在涉獵了這些“共業”,即文學、歷史、哲學等知識之后,所具有的對這些文化現象的理解與認知,從而體現出來的一種以人為本的終極關懷的內在品質。
文化素養的靈魂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一種為人處事的基本的道德、價值觀和人生準則。龍先生對文化素養的意義還曾有過一段精辟的闡述,她說:文學(包括文學、藝術、美學、廣義美學),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看見現實背面更貼近生存本質的一種現實,在這種現實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還有直覺地對“美”的頓悟;哲學,迷宮中望見星空。哲學就是對于星斗的認識,如果你認識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宮,不為眼前障礙所困惑;歷史,沙漠玫瑰的開放。你沒有看見沙漠玫瑰從第一天到第七天的復活開放的過程,你就無法理解它的美麗與價值;鑒往知來,對于任何東西,如果不認識它的過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現在到底代表什么意義?不理解它的現在,又如何判斷它的未來?歷史讓你知道,沒有一個現象是孤立存在的。
文化素養于社會、于人或人生的意義由此可略見一斑,而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文化素養還具有更廣泛的意義。
1、文化素養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是一個民族得以維系和凝聚的精神紐帶。社會的進步和民族的復興,需要全社會共同培育起一種強大的民族精神以增強我們的精神競爭力,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文化素質是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礎和精神基礎。加強文化教育,培養與提高文化素養,可以直接或間接地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學生對世界、對民族和社會、對人生的理性認識,增強其精神力量,進而培養其民族凝聚力與民族精神。
2、文化素養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
深厚的文化素養不僅可以提高人的道德品質,還可以提高人的審美和認知水平,使人具有較強的辨是非能力。只有有了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在人生的旅途上才可以堅忍不拔地執著追求,才會懷有對人的終極關懷而無私地付出。這是成就一切事業的人格保障基礎。
3、文化素養可以為專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適應時代和社會的要求是藝術設計和藝術設計教學應當遵循的規律之一。藝術設計對人才的知識結構的要求除了具體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技法,還要具有相關的社會經濟基本知識,中國傳統文化及古典文學藝術,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的新成果等領域的知識。這里還包括對美的認識,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等。掌握了這些,可以很好地解決藝術設計中傳統與現代、民族與文化等關系。
4、文化素養還可以激發設計構思的靈感
中國古典園林之所以能以其輝煌的成就在世界造園史上獨樹一幟。影響深遠,是因為其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學與文化的直接體現,是詩、書、畫與哲理的完美結合:蘇州的滄浪亭,取意于《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拙政園的留聽閣取意于李商隱的“秋陽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等等。由深厚的文化底蘊做鋪陳,不僅容易使作品生動、深刻、有內涵,且有事半功倍之效。今天,這些優秀文化仍然作為設計師設計的淵源甚至靈魂。
5、良好的文化素養有助于設計者得到社會的了解和認同
作為一名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或一名設計師,能夠清楚明白地闡述自己的設計理念、設計目的、設計中所蘊含的文化現象與精神,是最基本的能力。這些,都需要一定的語言、文字、文學與社會知識。中外的藝術大師們,大都具有深厚的社會知識和文化底蘊。靳埭強曾做過十年裁縫,后在香港大學中文部攻讀設計課程,從其影響設計界的《平面設計實踐》、《商業設計藝術》等著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其深厚的文化素養和專業知識。良好的文化素養有助于設計者向社會展示自我并得到社會的認同。
二、文化素質對藝術設計的影響
藝術設計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發展的綜合性學科,它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政治、經濟、歷史、哲學、文化、美學、藝術、技術、心理學、社會學等。人文、社會、歷史的淵源是藝術設計者不可或缺的綜合素質。而就目前藝術設計和教育的現狀來說,暴露出來許多問題需引起社會、教育者和設計者的重視。
1、設計中民族文化的缺失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藝術設計日益成為國際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有效手段之一。而這種發展的表象之一就是各個國家設計的民族性特征在逐步消失,被國際特征取而代之。而缺乏民族性、主動性、多元性的設計是沒有生命力的。如充斥大街和媒體的猶如孿生姐妹般的各類廣告、招貼,不僅缺乏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有的甚至成為設計文化的垃圾。而靳埭強先生在1986年設計的“中國銀行”的標志之所以在當時眾多的設計方案中脫穎而出,是因為標志中蘊含了深厚的文化。“中國銀行”的標志圖形為中國圓形古錢幣與中文“中”字完美的結合,整個標志形象渾厚、莊重、通達,表現了中國銀行資本實力之雄厚,服務之周到的個性和內涵,并融入中國文化的傳統民族精神與形象營銷的當代市場戰略于一體,展現了中國銀行走向世界、再創輝煌的面貌。就中國的藝術設計而言,眾多的民族文化故事和傳統元素是藝術設計的源泉與文化背景。設計師需要更多的了解和認識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借鑒傳統元素進行現代設計,并將這些傳統的東西挖掘出來賦予新的文化理念,不給人以簡單的復古,是中國設計和中國設計師面臨的巨大挑戰。
2、沒有文化底蘊的支撐使藝術設計缺乏人性的體現和生命力
一個設計者的文化修養決定著其設計直覺與想象,即設計靈感。人性化是設計的靈魂,如果一種設計僅僅是單一的符號或標識。僅滿足經濟的、功能的要求,不涉及其他的感覺,更不涉及思想、感情、文化,同樣也遠離了人性,就成了無生命的設計,這種藝術設計是沒有生命力
的。
對藝術設計來說。最重要的是持續不斷的自由的思考與創新。而歷史、文學、美學、哲學等這些綜合知識構筑的文化素養是思考與創新的根基,離開了這些根基,思考則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現代從事藝術設計的人很多,但真正有所成就的人并不多。關鍵就在于大多數人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支撐,把自己降低為一個畫圖的工具,為一個目的或利益生搬硬套,忽視了人性化和民族性,忽視了作為設計師所應具有的責任與使命——傳承文化,發揚以人為本的設計精神。
3、設計中社會責任感的失落
設計者的職業道德是設計的另一生命力。沒有深厚的文化素養,沒有對人、對社會的責任感,就不會考慮草率的設計給社會帶來的不良后果,或者屈從于權力意志,不能堅持職業道德,很容易給社會帶來極大的損失與破壞。法國著名社會學家熱拉爾·拉尼奧對廣告曾有這樣一段批判:路易十四時代的厭世者因不堪世俗而遠走僻壤,如今的市民則渴望離開城市,以擺脫污染、擺脫侵擾。在種種侵擾之中,尤以廣告強加于人的侵擾為甚-無獨有偶,美籍德國著名哲學家郝泊特·馬爾庫塞也曾有一段類似的批判:現在的大多數需要,諸如休息、娛樂、按廣告宣傳來處世和消費,愛和恨別人之所愛和恨,部屬于虛假的需要這一范疇之列。可見,藝術設計之于社會的其他功能和設計者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對人和社會的影響。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藝術設計不止是一種商業行為,更是一種文化行為和社會行為,我們在注重藝術設計帶來的利潤回報的同時,必須更加注重藝術設計對于人們消費生活、人文精神的引導,關注人類的全面利益。
存在于藝術設計學科的文化素養的缺失問題已經相當嚴重了,這種狀況,勢必會大大阻礙一個學科的健康發展。
三、對藝術設計教學中文化素質缺失的思考
無論是從社會功能的角度、還是從美學的角度,藝術設計學都呈現出了多領域跨學科的特征。拓展藝術設計專業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是現代藝術教育必須面對與重視的一個重要的問題。而在藝術設計教學中,文化素養同樣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改革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結構,重視傳統文化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目前我國各大院校的藝術教育專業培養計劃與教學大綱,基本上都大同小異,教學目標過于集中在專業領域,而對其他學科領域涉足極少。應加大人文素質教育作為必修課的分量。如中國古典文學、詩詞,民族文化,史學、哲學與美學等。現階段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結構中文化修養課的薄弱、創新精神的缺乏,使學生獨立思考的理性思維能力沒有得到平衡發展,使得學生對藝術探索的興趣往往表現在材料技法領域,或只專注于形式語言,使其創作往往表現出思想的蒼白,缺乏新穎而充實的文化內涵。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優良的人格品質和文化素質,還對智慧的開發、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能決定一個人一生事業所能達到的高度。
2、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
我國藝術設計專業起步較晚,至今雖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與先進的國際教學水平還有一定的距離。具體表現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及課程設置導致學生缺乏創新與創意訓練,統一的辦學模式與訓練方式使學生缺乏自身的鮮明特色,教學活動與社會實踐脫節等。導致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差,缺乏創新與思考能力,缺乏社會活動與經驗。藝術設計的靈感從來都來源于生活和思考,足不出戶的“設計”只能是按圖索驥的制造,而不是真正的設計、創造。學生只有具備豐厚的文化素養、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社會實踐,才有能力去思考、創新,設計出有文化內涵,關注社會利益的優秀的藝術作品。所以,我們也不妨改變一下我們的教學方式,給學生更多的機會走出校門,到社會和自然中去思考與實踐,并在思考與實踐中,兼容和萃取各行各業的各種知識,向著培養具有廣泛興趣與深厚文化素養和創新精神的藝術設計者的方向去培養學生,從而推動我國藝術設計與教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