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已經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需要明確問題發生的原因,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進行優化。農民收入主要可以分為家庭經營農業收入、工資性收入以及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收入,基于現狀分析,找準問題根源,從多個方面著手,提出相應的對策。本文分析了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原因,并著重提出了對策和實施方法。
【關鍵詞】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文化素養
農業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為促進其進一步發展,幾年來國家逐漸提出了多項鼓勵政策,使得農業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和保障。但是就總體現狀來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已經成為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需要根據農民收入組成特點,分析收入緩慢的原因,有目的性和針對性的采取措施進行優化。
一、農民收入增長特點
據專業統計,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規模不斷發展,農民人均純收入在持續增長,但是增長速度不斷降低。綜合分析市場物價增長情況,可以確定農民生活質量提高速度更為緩慢,甚至部分地區存在降低情況,用于農村擴大再生產的投入比例不斷減少,是影響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對農民收入增長特點進行分析,可以得知其收入構成主要包括家庭經營農業收入、工資性收入以及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收入,與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較大。且農民收入增長多以工資性收入為主,這樣及決定了增長渠道的單一性,限制了農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同時,農民支出方向多,包括購買下一年農業生產資料、提供子女上學以及日常生活開銷等,財富積累難度較大。尤其是近年來各地區CPI、PP持續上漲,農村家庭開支增加,也是造成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主要因素。
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原因分析
(一)農業結構不合理
我國農業結構不合理,逐漸不能滿足行業發展需求,造成農民收入增長速度持續降低。雖然我國不斷針對農業提出相應鼓勵政策,但是就整體來看,我國農業結構依然處于一個較低的層次,與國外市場化、最優化、科技化農業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為農村依然受種植業制約,在農、林、牧、漁各行業內,農業依然占據主要地位,并且還未找到一個市場與自身發展相互平衡的點。同時,農村種植業中,結構內糧食生產和經濟作物比例不當,糧食占據主要地位,經濟作物較少,且外向型農業基本處于空白狀態。而養殖業整體效益比較低,高效特養品種比例較低,含稅品種少。農業結構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業經濟效益的提升,農業不能順應市場需求形成良好的可持續發展體系,很多規模效益顯著的產業基地還處于建設初級階段,是限制農民收入增長速度的主要因素。
(二)制度作用性低
雖然我國針對農業生產制定了多項制度,但是在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優越性不斷擴大背景下,其對農民收入增長的作用逐漸降低,存在的弊端不斷暴露出來。目前我國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而農戶平均占有制度,使得土地分割過于瑣碎,每戶經營規模比較狹小,農業生產規模經濟性較低。這樣因為生產經營規模比較小,使得生產單位成本不斷增加,而勞動生產率降低,農產品價格持續上升,在我國農產品進入到國際市場后,此類小農生產模式經濟效益將要面臨嚴峻的挑戰,對農民收入的增長影響較大。
(三)農民文化較低
在多種鼓勵政策下,我國農民人口數量不斷增加,但是受各項因素限制,出現農民集體教育水平低的情況,文化素質并不能完全滿足市場發展需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現在農業科技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經營管理水平不斷改善,有效促進了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但是在整個過程中農民文化素質水平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偏低,在很大程度上行降低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目前我國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要遠低于第二、第三產業,已經成為制約農民經濟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就現狀來看,我國農民依然受傳統意識影響,不能有效接受各項新型理念,導致很多新型技術和設備不能有效落實到的實際生產中,再加上自然條件約束,以及集體主義觀念較低,不具有商品意識與競爭意識,存在明顯的安于現狀的小農意識形態。此種意識形態的存在,不僅不會促使農民經濟收入的提升,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村的團結。
三、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解決對策
(一)優化農業結構狀態
應結合地方發展要求與所存優勢,對農業結構形式進行優化,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農產品,形成區域化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專業化生產布局。對于不同地區根據地理特征,對種植的農產品種類進行調整,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原則,引導農民根據市場發展需求進行結構調整,來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為提高農產品經濟效益,需要發展新型產業鏈,并對其進行深加工處理,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同時提高流通效果,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難賣問題,是目前提高農民經濟收入的最直接措施。對農業結構形式進行優化,提高農產品商品價值,利用當地發展起來的產業鏈,充分發揮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提高其所具有的經濟效益。
(二)農民專業素質培訓
想要改善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問題,需要從根源上改變農民意識,提高其生產力水平,基于市場發展需求,生產出更多適銷對路的產品。加大專業培訓力度,促使農民小農意識轉變,并向其傳輸更多新型理念和高新科技知識,促使其掌握更多專業知識,可以應對市場變化下對農業生產的各項要求,提高經濟收入。
(三)建立新型市場機制
在土地承包責任制激勵效果逐漸降低的背景下,需要建立全新的市場發展機制,推動農民順利進入市場,可以有效應對市場風險以及政策風險。從市場經濟發展需求出發,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形成一種全新的市場運作機制,為農民開辟一條增長收入的新途徑。
四、結束語
造成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原因有很多,想要有效改善此類問題,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找準各類問題發生的原因,從多個角度出發,采取措施形成全新的市政機制,為農民開辟更多收入途徑,有效應對各類問題,消除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錢靜芳.江西省農民收入增長因素分析及改善對策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0
[2]黃邦根.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原因與對策分析[J].農村經濟,2010,10:3740
[3]董婉姝.淺談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企業研究,2013,08:148,164
作者簡介:
馬德俊(1971.4-),男,青海省西寧人,本科,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