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景新
摘 要:從結合注釋,在簡單的解釋中挖掘豐富的內容;在一定時期進行整體分類;在文本敘述中于無疑處生疑;厘清本源,激發興趣等方面,對人教版必修教材古代詩文部分進行歸納,形成相對完整的古代文化常識。
關鍵詞:古代詩文;古代文化常識;繼承;梳理;文化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7-0063-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2015年全國新課標Ⅰ涉及“登進士第”“兵部”“廟號”“太子”等關于古代科舉、職官、姓名等方面內容,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精神與要求的一次變化。在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導與歸納,激發趣味性,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的積累,在大數據時代顯得意義重大。
通過研究,對人教版必修教材古代詩文部分進行歸納,形成相對完整的古代文化常識。歸納時,一是結合注釋,在簡單的解釋中挖掘豐富的內容,二是在一定時期進行整體分類,三是在文本敘述的過程中,于無疑處生疑,四是盡量進行追根溯源的豐富,厘清本源,激發興趣,在有趣中積累,而非死記硬背,同時也要把握好深究與拓展的度,不可本末倒置。
《沁園春·長沙》中有“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詩句,其間的“萬戶侯”注釋為:食邑萬戶的侯爵。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侯爵”地位很高,享有政治、經濟、文化等很多方面的特權。“萬戶”是說所食戶數是一萬戶。在古代地廣人稀、人口數相對今日較少的情況下,可以想見“萬戶侯”的優越地位與顯赫權勢。而詞人卻說“糞土當年萬戶侯”,把極高的權勢地位視為糞土一般,表現出詞人和戰友們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
關于官職,在古代散文中出現頻率較高。如果簡單告知學生是一個官職,就如同向大海投擲一枚石子,不會泛起任何的漣漪。了解官職的職屬,對于學生把握作品中人物行事用語、經歷乃至人物形象和精神都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史記》在文末有“太史公曰”,這里的“太史公”指的是司馬遷,司馬遷繼其父“太史令”,掌天文圖書等,古代主天官皆尚公,所以稱司馬遷為“太史公”。《張衡傳》中有“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的句子,這里的“太史令”,學生可能望文生義,理解為和歷史有關的官職,實則就是掌管天文、稽定歷法的官。張衡在此職位上所為就可以理解了:“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璣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
再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的“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其中的“行李”注釋為:出使的人。在備課過程中,要有于無疑處生疑的精神。“行李”和“出使的人”是如何聯系在一起的?這個問題,雖然對于理解文本可能不是一個障礙,但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研究,培養質疑探究精神。
再比如,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古代社會,大到國家政治活動,小到家庭生活、人們的交往,都要在“禮”的約束和指導下進行。禮儀的制度化,使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具有很強的倫理道德色彩。《周禮》把禮儀分為五類,即“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等。任何一種文化的存在,都是和當時的政治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從禮法角度來看,有一些是等級制度下的貴賤尊卑的體現,讓學生加以了解,對文本閱讀不造成障礙即可。比如,古人出使禮節講究繁復,有信物:《蘇武傳》“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持節”之“節”:旄節,以竹為竿,上綴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有禮物:《荊軻刺秦王》“持千金之資幣物”,指的是錢財禮物;有儀式:《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之“齋戒”,說的是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禮前,潔身清心,以示虔誠。這些禮節,或表明蘇武始終如一的愛國忠貞情懷,或表明荊軻在完成使命時的聰明智慧,或表明藺相如在秦廷之上為不辱使命而表現出的沉著鎮定。小小禮節,彰顯人物性格,這是不可小覷的。教者可以進行整合,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古人出使禮節系統,體會人物形象時,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而有些禮節,教師要密切聯系當下生活,對學生進行最基本的禮儀教化,實現語文的德育熏陶功能。如《滕王閣序》中的“他日趨庭,叨陪鯉對”,這里的“趨”就是走過君長面前時小步快走,是對長者尊者表示敬意。在古代有“成丁禮”,近似今天的成年禮,程序相對是復雜的:由父親在宗廟主持儀式。要選定日期、參加儀式的來賓,行禮時加冠三次,分別表示有治人權、服兵役、參加祭祀權等。繁復的禮節其實表明成人之后所具有的權利,當然還有義務、責任的擔當。從這個角度說,“成丁禮”是極具教育意義的一種形式,對于青少年而言,成就人生關鍵在于責任和擔當意識的形成。涉及此類古代文化常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天文地理、禮儀習俗、衣食住行、姓氏稱謂方方面面,雖龐大卻有序有趣。對于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梳理探究,應該可以體現趣味性、科學性、系統性的。對于古代文化的學習與傳承,意義在于思考當今的價值。就是說讓所謂久遠的、似乎沒有生命力的文化,在當今尋找到它的影子,挖掘出當代發展前進的根。基于此的文化學習,才是最具意義的學習。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王力.中國古代文化常識[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