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昕
[摘要]自從電影有了聲音后,絕大多數電影都將對白作為交代故事背景、推動劇情發展的最重要的手段。而德國導演維特荷默的《浮生狂想曲》卻探索了敘事的另一種方法,極少使用對白,用音響來取代對白,使演員回到無聲時代最初始的表演,從而推動劇情發展。影片的風格化常常來自于與畫面風格和影片敘事相融合的帶有魔幻、奇異色彩的音樂,以及那些與畫面相交融,能讓畫面說話的有源音響。
[關鍵詞]有源音響;畫面感染力;影片敘事
有聲電影的產生被公認為電影史的重要進步,聲音大大豐富了電影的表現手段,推動了電影敘事的進一步發展。自從電影有了聲音后,絕大多數電影都將對白作為交代故事背景、推動劇情發展的最重要的手段。而德國導演維特荷默的《浮生狂想曲》卻探索了敘事的另一種方法,極少使用對白,用音響來取代對白,使演員回到無聲時代最初始的表演,從而推動劇情發展。在影片聲音中,除去少量的對白,便是大量的有源音響的富于創造性地使用,這些音響對劇情的發展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它們和影片的畫面融在一起,并和影片的配樂形成情節和情感上的相互呼應。因而,《浮生狂想曲》雖然是一部對白極少的影片,可是影片并不缺乏聲音,影片大量的有源音響與影片的故事情節融在一起,富于節奏和變化,形成了一部獨特的變奏曲。
第一樂章——破敗
影片的故事圍繞著一家老舊、破敗不堪的游泳池而進行。男主人公的父親是游泳池的經營者。從墻上的家譜圖來看,游泳池已經在這個家族中延續了很多代,男主人公阿東就生活在這棟破舊的游泳池中。從畫面上看,游泳池內部的墻壁上滿是裂紋,地板上壞了一個大洞,水管上有了厚厚的鐵銹。不僅如此,畫面還是能發生聲音的,一根水管一旦被敲擊,就帶動其他水管一起震動起來,發出咣咣的聲音,水管中的水便刷刷的漏出來。更令人吃驚的是,女主人公在游泳池邊竟一腳將地面的瓷磚踩碎,砰的一聲差點摔倒在地。天花板也開始往下掉水泥塊,在游泳者安靜地享受水的美妙時,天花板上的水泥塊掉落到泳池,咚的一聲,水花四濺,驚醒眾人,也為之后女主人公的父親被砸死在游泳池中,泳池面臨被摧毀的命運埋下了隱患。就是這樣一棟破舊的游泳池,卻充滿著溫情。泳池的生意越來越冷清,但是為了讓父親高興,阿東總要打開唱機放那些人聲,讓失明的父親以為泳池生意興隆。游泳池的女招待也奮力拍門跺腳;創造熱鬧的假象。窮人們沒有錢,只要給一顆紐扣,就能被允許進來。雖然設備破舊,人們還是很享受。在這棟破舊的游泳池中,唯一正常運轉的是那只蒸汽機,雖然影片的年代感很模糊,但顯然這已經不是符合時代潮流的設備,這臺機器有節奏的轟鳴聲不斷在影片中出現,這臺機器是這個游泳池的核心,它那有節奏的運轉聲音也成為泳池存在的象征。畫面一向被認為是電影的核心元素,人們認為電影和其他藝術相區別的根本就在于它是用活動的畫面進行表達的,然而,在影片對故事的環境進行描寫和對背景進行交代的環節中,聲音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下于畫面之下的,如果沒有那些生動的聲響,僅僅靠幾根生銹的水管、裂紋縱橫的墻面是難已起到如此強烈而又真實的效果的。
第二樂章——愛情與夢想
盲老頭卡爾的這棟游泳池孤零零地矗立在一片廢墟中,周邊都是土堆和廢石。從天空望下看,這棟破舊的建筑在荒漠中搖搖欲墜。就是在這樣孤立絕望的處境中,男主人公阿東仍有夢想,他的夢想是駕船遠洋,離開現在的地方,去一個夢想中的美好世界。影片一開始畫面中便傳來一聲輪船的汽笛聲,阿東站在貌似輪船的屋頂奮力抵抗暴風雨。女主人公伊娃也有個夢想,她的夢想是駕駛著輪船航行到一個叫圖瓦魯的小島。
阿東在游泳池和女主人公伊娃相遇,并迅速愛上了伊娃。伊娃和父親失去住所,寄宿在阿東家,進一步增進了兩人的愛慕之情。在一個陽光充足的早晨,阿東在擦洗玻璃窗上的灰塵,伊娃坐在泳池邊看著阿東,主題為“Tunalu”的音樂響起,浪漫而溫馨的樂曲預示著兩人的愛情和遠洋去理想彼岸的夢想。然而,伊娃的父親卻被阿東的哥哥從天花板上扔下的石頭砸死,這使得伊娃對阿東產生了埋怨和誤會。伊娃為了實現遠洋的夢想。決定偷走阿東家游泳池蒸汽機上的閥門。為此,男女主人公發生了正面沖突,兩人的關系進一步發展。伊娃將閥門偷走后,蒸汽機的聲音開始變得急促而無節奏,將阿東從睡夢中驚醒,發現閥門被偷。在兩人的爭奪中,閥門跌落到水管中,兩人沒有對白,而是隨著閥門在水管中的聲音繼續追逐,繼而兩人一直隨著聲音追到下水道,在整個過程中,閥門的聲音是引導人物行動和劇情發展的線索。在影片的結尾部,又是那個常常伴隨的蒸汽機的聲音讓兩人重歸于好。蒸汽機的閥門被阿東的哥哥拿走,沒有了閥門,蒸汽機的聲音又開始變得急促,伊娃將閥門還給阿東,在阿東父親的指揮下,阿東和伊娃齊心協力將蒸汽機調節好,蒸汽機又開始發出有節奏的轟鳴聲。這里,蒸汽機的聲音和兩人的關系的發展融合在一起,成為影片劇情的一部分。可見,巧妙的音響不僅能增強畫面的感染力,還能代替對白,交代劇情,與影片的發展節奏、情感融在一起,成為劇情的主導力量,推動情節的發展。
第三樂章——斗爭和毀滅
在《浮生狂想曲》中,游泳池內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是隔絕的,在主人公阿東的眼中,游泳池內的世界是溫情的,外面的世界是冷漠的,泳池內部的場景畫面,導演采用了黃色的暖色調,而外部世界,則用了藍色的冷色調。這實際上就是阿東的主觀視點。現代化的進程來勢兇猛,迫不及待地要將所有舊事物摧毀,重新建立一個新的“文明世界”。伊娃的家就是這樣在電鉆的呼嘯聲中,隨著一聲爆炸的巨響而夷為平地。新舊事物的對峙總是如此的激烈和粗暴,伊娃家的摧毀預示著游泳池即將覆滅的命運。阿東的哥哥作為現代化的鼓吹者,成為阿東及其父親的對立面。阿東的哥哥第一次出場,導演就通過阿東的哥哥刺耳的擦皮鞋的聲音,展現出兄弟二人的對立,因為在影片中,阿東是沒有鞋的。由于伊娃的父親在游泳池中被天花板上的水泥砸死,政府決定對游泳池進行評估,這決定了游泳池未來的命運。由于游泳池的設施不夠“morden”,阿東哥哥帶來了一臺現代化的自動售票機。機器看起來很人性化,還有兩只手。女招待將硬幣投進機器。機器便開始唱歌并自動出票,而當放進去的是一顆紐扣時,機器開始發出尖銳的警報,并張開雙手。這和人工售票時靠一顆紐扣也可進入的情況大不相同了,人是變通的,有感情的,機器卻是冷冰冰的。同時,這臺機器的產生意味著許許多多這樣的女招待將面臨失業。機器的警報聲成為對人類的拒絕和威脅。第二次檢查的日子到了,阿東想出了蒙混過關的辦法,用瓷磚圖案的紙來糊墻,在天花板上的洞里裝上鈴鐺,讓一群朋友在吹風機的另一頭打氣,在樓頂上打傘擋住屋頂的漏洞……巧妙的是,阿東通過敲擊聲來指揮朋友們,配合政府的檢查。整個過程也沒有對白,當扮成警察的阿東的哥哥也發出敲擊聲時,戲劇性的場景發生了,
配合者們不知道應該向哪里走了,最后,阿東還是通過敲擊聲解決了問題。
在展現現代和傳統的沖突和斗爭,舊事物的被摧毀時,聲音顯示了其卓越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大樓的轟塌聲是一個終結,也是最后一聲反抗。機器的警報聲像是現代化的叫囂。阿東和其哥哥的敲擊聲所創造的戲劇張力也是不需其他言語,幾次敲打就將情節展現得淋漓盡致。
盡管檢查順利過關,但是游泳池被摧毀的命運仍舊不可逆轉,阿東的哥哥歇斯底里式的叫囂著,開著大吊車猛烈地撞擊這棟破舊的建筑。吊車上的鐵錘撞擊墻壁的聲音、游泳池內物體掉落的聲音、水的沖擊聲混雜在一起,阿東的哥哥的咆叫聲,將這座游泳池徹底地毀滅。阿東的哥哥被當作精神病,在一陣救護車的鳴叫聲中被醫生帶走了,現代化就是這樣使人瘋狂地著迷。
第四樂章——駛向彼岸
盡管游泳池徹底地毀滅了,但是導演是樂觀的,沒有將阿東和伊娃的世界徹底地毀滅,他們在最后時刻搶救出了那臺蒸汽機。他們獲得了駕船遠洋的條件,影片最后,阿東和伊娃在輪船的甲板上,操縱著輪船離開故地,駛向遠方,輪船上的蒸汽機發出有節奏的轟鳴聲,正像伊娃夢中經歷的那樣。音樂響起,既輕松愉快又帶有一絲超現實意味。主人公理想中的彼岸是否真如他們所料想的那樣美好,仍舊是個未知數。在片尾的輕快音樂和主人公對未來的無限憧憬中,一種悲傷的情緒油然而生,或許那美好的彼岸根本不存在,而對于主人公來說,那條船仿佛是他們逃離曾經的災難世界的諾亞方舟。
結語
《浮生狂想曲》是一部極為風格化的影片,它既是魔幻的、超現實的,又帶有濃重的現實色彩,畫面中充滿隱喻,表達了人類面對工業化的現實困境。影片的風格化不僅來自于它那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非自然色調和超現實的場景,還來自于與畫面風格和影片敘事相融合的帶有魔幻、奇異色彩的音樂,以及那些與畫面相交融,能讓畫面說話的有源音響。在這里,音響不僅僅使得畫面更具真實可感性,其更為重要的作用是表情達意,它所構建的四個樂章與影片情節、人物發展是結合在一起的,音響成為影片敘事的一個重要部分。從電影誕生以來,畫面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愛森斯坦、巴贊等人都為豐富電影畫面的表現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到今天,仍有許多導演在為畫面創新而繼續探索。而對其他元素表現力的探索卻寥寥可數。可以說,電影的其他元素相對于電影畫面來說,其發展是不平衡的。《浮生狂想曲》的嘗試宣告了這樣的事實:電影音響也能參與敘事甚至主導敘事;而對于創作者來說,非畫面元素的探索是一片富有魅力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