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
很少有大學老師在新生第一天就告訴大家:同學們,你們上大學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使自己生存得更好,而使你生存得更好的唯一辦法,就是你畢業的時候要找到一份好工作。沒有多少老師對于學生未來的就業是真正關心的,只關心學生是否在學他教的東西,告訴學生這個東西背出來多么重要,那個原理背出來多么重要,考試多么重要,而考試本身又是跟現實脫節的,這樣一來,整個教育的方針是有問題的。這個方針的問題還體現在對大學生心態的培養上面,使很多大學生在畢業之前并沒有做好工作的準備,很多學生到三四年級時突然醒悟過來,發現自己找不到工作,然后就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考研人數的急劇上升,實際上是這種現象的一種結果。我問過不少考研的學生,為什么考研,他們的理由非常簡單:反正到社會上也是晃蕩,不知道自己干什么,所以干脆就考個研究生,晃蕩三年再說,也許三年之后就晃蕩出個感覺來了!但是如果是因為找不到工作而上研究生,對所學的專業并不是很感興趣,而中國的研究生學習相對來說又比較松散,結果是很多人研究生三年過得比本科四年還要糟糕,造成研究生畢業之后人才就業出口更加狹窄和擁擠。現在研究生和大學本科生的同時擴招導致的結果是:在兩到三年以后,研究生將會和大學生拼命搶奪就業市場,而且從高端不斷往低端走,造成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我一直把職業之路分成三個步驟,這三個步驟叫就業、職業和事業。有一件事我們千萬不能做,就是失業。
什么叫就業?我下了一個定義,就是找一份工作,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干,你能干上這份工作,就可以賺錢,不至于再花父母的錢,這就叫就業。22歲以前父母給你經濟資助幫助你完成大學教育,如果說這是父母的應盡之職,那么到了22歲以后,大學畢業了,不管你是讀書上研究生,還是工作,如果再多花父母一分錢都是不應該的。人就像動物一樣,到了一定的時候,必須要出去養活自己。我看過一部電視片,老鷹看到小鷹會飛的那一刻就再也不會去理睬那只小鷹了,一定要讓它飛出去。中國的父母在這方面做得遠遠不夠。有錢的父母更加糟糕,孩子找不到工作,那就算了,繼續給他錢吧!結果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和奮斗能力越來越差,父母不知不覺剝奪了孩子們成長的權利,使孩子們漸漸失去成長的可能性,導致他們一輩子長不大,一輩子沒出息,一輩子窩囊。如果一個人25歲左右還有依賴父母的心態,這種心態是幾乎一輩子都擺脫不掉的。對一個大學生來說,22歲是一條分界線,把自己跟原來的一切依賴關系全部割斷,自己走進社會經受風雨。
有同學問我,說我22歲以后讀研究生確實還需要錢,但我讀研究生是為了自己以后更有價值,那怎么辦?假如你真要上研究生,真要花錢出國讀書,有沒有可能向父母寫一個借條,并且以同期銀行利息來計算需要向父母歸還的錢的數目。這樣你就有了一種緊迫感,這個緊迫感就是:我未來必須找到更好的工作,這樣才能把父母的錢還上。
(摘自《大連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