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樹成
【摘 要】政治文明與政治進步、政治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它主要指政治進步和政治發展所形成的積極成果及政治生活的合理狀態。本文從狹義上來理解政治寬容是什么,它主要指統治者容忍政治上持不同政見者、反對派、少數派的合法存在,并容忍他們對其施政綱領、政策、措施等的批評等。
【關鍵詞】政治 文明 寬容
一
1843年夏天,馬克思為自己在世界史方面所作的《克羅茨納赫筆記》所編的名目索引要點中首次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但沒有作具體闡釋。一般認為,政治文明與政治進步、政治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它主要指政治進步和政治發展所形成的積極成果及政治生活的合理狀態。一方面,政治文明包括所有的積極政治成果,這表明政治文明是與野蠻、消極、反動的東西相斗爭而發展的,是與愚昧落后截然不同的文明形態,代表著時代的社會發展方向。另一方面,政治文明是人類政治生活的合理狀態。
二
從廣義上講,政治寬容是指政治主體之間的互相容忍和諒解。它存在于統治者與統治者之間、被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及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這里討論的政治寬容是狹義上的。它主要指統治者容忍政治上持不同政見者、反對派、少數派的合法存在,并容忍他們對其施政綱領、政策、措施等的批評、攻訐。從這個角度理解,政治寬容指統治者要容忍異己者,而不包括被統治者對統治者的寬容。所謂統治者,包括實行管治的‘一夫,或者實行管治的一個族或一個世襲階級,其權威系得至繼承或征服;無論如何,他們之握持權威絕不視被管治者高興與否;人們對其至尊無上的地位從不敢有所爭議,或許竟不想有所爭議,不論會采取什么方策來預防其壓迫性的運用。他們的權力被看作是必要的,但也是高度危險的;被看作是一種武器,統治者會試圖用以對付其臣民,正不亞于用以對付外來的敵人。”政治寬容主要是對統治者而言,對被統治者來說,不是萬不得已,就得容忍統治者的統治。
政治寬容首先指容忍不同政治觀點、意識形態的合法存在。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是鐵板一塊。“人心之不同如其面”。最完善的觀念也不一定為所有人所接受。“對于國家的政治生活,社會各階級都有著自己的一系列基本看法和主觀意向,一個社會有多少個階級就會有多少個主義,甚至于在同一個階級內部也存在著幾種主義。”對于不同的政治見解、不同的意識形態,專制統治者往往采取壓制的辦法。他們將本階級、本集團的政治主張、意識形態定為國家的指導思想,使之成為“國教”,并通過控制的新聞媒介對社會傳播、灌輸這種政治觀念,達到“統一思想”的目的。
三
政治寬容是政治文明的內在特點,是政治文明之“魂”。1914年,章士釗在其論文《政本》中指出:“為政有本,本在何?曰在有容。何謂有容?曰不好同惡異。”沒有政治寬容,政治免不了紛爭和仇視,因而不可能有政治文明。人類政治文明的發展,就是從壓制到寬容、從強權到說服、從壟斷到競爭、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
第一,政治寬容可以展現統治者文明執政的良好形象,增強合法性基礎,提高政治統治的安全系數。
合法性是政治統治的基石。如果一個政權喪失了合法性,那它就只有默默地等待垮臺。所謂合法性,指政治權威得到人民的信仰、支持和服從。阿爾蒙德出:“如果一個社會中的公民,都愿意遵守當權者制定和實施的法規,而且還不僅僅是因為若不遵守就會受到懲處,而是確信遵守是應該的,那么這個政治權威就是合法的。”
孟子曾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盡管專制統治者往往標榜“君權神授”,但聰明的專制統治者也深知真正的合法性基礎在“民”而不在“神”。執政者只有寬容、關愛其統治的子民,才能獲得他們的好感和信任,并得到他們持久的支持。否則,與人民為敵,人民便會與之為敵,這樣的統治最終難以為繼。
第二,政治寬容還可以使執政者聽到不同的聲音,從而適時修正自己的施政政策,避免政策失誤對整個社會帶來災難性后果。
現代政治學認為,決策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決策的失誤是最大的失誤。一項政策的實施,直接關系到千萬百姓的財產利益乃至身家性命。而統治者囿于所處的特殊職位,不可能詳細了解到整個社會方方面面的情況和需求,其制定的政策也不可能使所有的人利益均沾。況且社會總是在發展變化,政策總會滯后于社會的發展。
第三,政治寬容可以消除被統治者發表政治見解的恐懼心理,積極放言議政,推動政治發展。
在傳統社會,政治僅僅是少數人的事,廣大民眾被排除在政治體系之外,不僅“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實際上“不在其位,禁謀其政”。統治者抱著“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觀念,禁止被統治者知曉、參與、議論政治,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第四,政治寬容有利于營造寬松和諧的政治氛圍,促進政治思想的更新。
一般地說,任何一種政治思想的產生,都需要寬松和諧的政治氛圍。各種政治思想的競爭、發展也只有在寬松的氣氛下進行。就馬克思本人而言,他大半生居住在資本主義的英國,他的全部著作都在呼吁推翻資本主義制度,他甚至公開宣揚暴力革命。不僅如此,馬克思不只是一般地抨擊資本主義制度,而且他的許多文章直接抨擊他作為政治流亡者生活在其中的英國社會和當時的英國政府,但馬克思從沒因此而受到英國政府當局的司法迫害。
參考文獻:
[1]麻寶斌.論民主的內在沖突.政治學研究,1999,3.
[2]虞崇勝.政治文明的境界.學習時報,2003,4.
[3][英]密爾,程崇華譯.論自由.商務印書館,1959:1.
[4]鄭傳坤.政治學基本理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345.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52.
[6]劉智峰.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問題報告.中國電影出版社,1999:413- 414.
[7]虞崇勝.論政治文明的內在靈魂.載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3,(5).
[8][美]阿爾蒙德?鮑威爾,曹沛霖等譯.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35-36.
[9]孟子?離婁下.
[10]劉軍寧.文明即馴化:用憲政馴服統治者,中國政治學網.
[11]州長治.西方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