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國
【摘 要】籃球運動對提高中學生團結協作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通過對南京四中學生進行調查,根據調查的現象進行分析,針對不同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并結合籃球運動的集體性、趣味性、競爭性等特點,說明其對提高中學生團結協作意識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籃球運動 中學生 團結協作 意識的作用
1 前言
先給大家介紹兩首童謠: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一只螞蟻來搬米,搬來搬去搬不起;兩只螞蟻來搬米,身體晃來又晃去;三只螞蟻來搬米,輕輕抬著進洞里”。
這兩首童謠,講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三個和尚”之所以“沒水喝”,是因為互相推諉、不講協作;“三只螞蟻來搬米”之所以能“輕輕抬著進洞里”,正是團結協作的結果。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獨生子女家庭的普遍增多,父母對孩子過度地關心和寵愛,導致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觀念的形成。
2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選取南京四中初二、高一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抽樣調查的方式。
2.2研究方法
2.2.1查閱文獻資料
查閱了關于籃球運動對提高中學生團結協作意識方面的資料30余篇,以及相關的書籍、雜志。
2.2.2訪談法
2.2.3問卷調查法(問卷附后)
對問卷進行設計,并經過小范圍調查,對問卷的信度和效度進行了驗證,確定了調查符合統計學的要求。我于2007.4.10—2007.4.20針對南京四中初二、高一的學生進行了調查,發放問卷110份,收回105份,收回率為95.45%,其中有效問卷100份,有效率為91.91%(有效問卷中:高一60人,初二40人)。
2.2.4數理統計法
利用Excel進行數據統計、處理。
3 分析與討論
3.1目前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
中學階段是一個人身心發展的關鍵時刻,是人生的花季,是由少年向青年過渡的時期,也是決定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時期。在生理上,學生的骨化過程仍未結束,肢體骨骼仍處于緩慢生長過程中,肌纖維明顯增粗,心肺功能已逐步完善;在心理上,隨著身體形態,生理機能的不斷成熟特別是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為心理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其特點是由少年時期的半幼稚,半成熟向逐漸成熟過渡。
3.2籃球運動對團結協作意識、個性形成的影響
3.2.1籃球運動有助于培養中學的協作意識與協作能力
協作意識是籃球運動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協作即齊心協力、協同配合。籃球運動的集體性規律,充分體現在協同配合和團隊作風,表現為球場上每個個體的行動都要服務于整體的目的和要求,依靠集體力量,發揚團結拼搏精神。
3.2.2籃球運有助于培養中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
籃球比賽過程中情況錯綜復雜,這就要求參與者根據形勢及時做出正確的判斷,果斷地選擇個人的行動,或者傳球,或者投籃,或者突破,堅決果斷,把握戰機。
3.3中學生對團結協作意識所持的態度
3.4團結協作意識對中學生人生發展的重要意義
表1顯示,有63%的中學生認為團結協作意識對中學生今后的人生發展至關重要,僅有8%的學生對此持否定態度。
個體社會化過程中首先要面對的是建立好人際關系。人際關系反映了人與人之間互動連帶中所獲得的心理滿足。沒有相互交往,個體的社會化過程就無法實現。
3.5籃球運動對中學生團結協作意識的影響
另一項顯示表明,籃球運動對中學生團結協作意識的作用中,有56%的學生認為作用非常大,僅有7%的學生認為沒有作用或無所謂。由此可見,充分利用好籃球這項運動,可以提高中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
3.6南京四中學生參與籃球運動的價值取向
籃球運動是校園中最受學生歡迎運動項目之一,通過籃球運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運動興趣,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
隨著姚明在NBA的走紅,校園中籃球熱如火如荼,學生的運動欲望已經被調動起來。如何把握好進行籃球運動的動機,則需要提高學生對籃球運動的進一步理解,特別是對籃球技戰術的了解。
調查統計結果見圖四,南京四中學生參與籃球運動的前3位動機是:鍛煉身體;愉悅身心,釋放壓力;興趣愛好。它們分別所占的比例:21%、19.4%、18.7%。可見,中學生對籃球運動價值的追求是生物價值第一,心理價值第二,審美價值第三。其中吸引異性這一項,女生為零,而男生中的16.7%選擇了此項。
3.7南京四中學生參與籃球運動的頻率和時間
根據圖3柱形圖,可以看出,四中學生平均每次籃球運動的時間長度集中在1.5小時~2.5小時和不足0.5小時。
圖4柱形圖與圖3相對應,四中學生一般參與籃球運動的頻率集中在一周1~2次
圖3和圖4共同顯示了,無論是運動的時間還是頻率,四中的很多學生每次運動不足0.5h,頻率一周1~2次。這種狀態是嚴重的缺乏鍛煉,已對他們的健康造成了隱性的威脅。
3.8籃球比賽中欣賞的內容
每個人觀看籃球比賽都有不同的視覺沖擊,欣賞的畫面與角度都各不相同,正如:“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表3就中學生的視角,統計他們在觀看一場籃球比賽時,更傾向于欣賞什么內容。整體而言,57%的中學生喜歡看整個球隊出色的團結配合,20%的中學生關注賽后媒體播出與比賽相關的花絮片段或NG。很明顯看出,中學生對于團結協作格外看中,不只追求比賽的結果。
其中,男女生欣賞籃球比賽的側重點是相同的,但細微的區別是存在的。男生中占66.7%的學生選擇欣賞整個球隊出色的團結配合,比女生所占的57%要高。而女生中占16%的學生欣賞球隊中極少數籃球明星的個人秀表演,比男生所占的8.3%要高出很多,顯然,籃球明星對女生的吸引力更強,健壯、靈活、陽光的球星氣質,比較符合女生的審美要求。
籃球在中學體育教育中的作用表現在:(1)發展學生跑、跳、投等基本活動能力,和靈敏、速度、耐力等身體素質以及作的準確性和協調性,增強體質,促進身心發展。(2)掌握籃球運動的基本知識技能和簡單的戰術,了解籃球比賽的簡單規則,初步學會打籃球,并運用籃球的手段和方法,培養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和自我鍛煉的意識。(3)通過教學,教育學生樹立群體意識,培養勇敢頑強、機智果斷、勝不驕、敗不餒的優良品質和遵紀守法、團結合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3.9籃球運動體現團結協作意識的方式
籃球運動是以投籃為中心,以得分多少決定勝負的集體對抗性體育項目。它以隊員之間的默契配合和瞬息萬變的攻防轉換吸引著廣大青少年。深入了解籃球運動的起源與發展,進一步認識籃球運動的特點和鍛煉價值,掌握籃球基本技術的靈活應用。
根據圖八的統計表明,中學生認為在籃球運動中體現團結協作的是一場球賽每隊隊員傳球次數頻繁,選擇這項的人數達到抽樣調查的42人,占42%的比例。還有32%的學生認為一場籃球賽每隊隊員嚴格聽教練的安排就是體現了團結協作,覺得一場籃球賽每隊隊員控球時間差不多可以體現團結協作意識的學生占14%。4 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4.1.1中國現今的應試教育將青少年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推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這也是目前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所不能及的一個方面。
4.1.2根據分析結果,我們可知,在中學校園內有著廣泛的可以利用籃球運動來提高中學生團結協作意識的空間。
4.2建議
4.2.1體育教師要激發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興趣愛好,“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籃球的興趣,是促使其參加籃球運動最強有力的內在動力之一。
4.2.2在體育課上,教師要通過籃球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培養團結協作的意識。
4.2.3學校的籃球場地在課余時間以及節假日期間要充分向學生們開放,以利于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籃球這項運動中來。籃球場上的位置可以分為前鋒、中鋒和后衛,具體還可以分為大前鋒、小前鋒、大中鋒、得分后衛、組織后衛等多個位置,每個參與活動的學生無論是大個子,小個子,速度快的,速度慢的,在場上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參考文獻:
[1]王偉,張勇,奚明秋.對長春市大眾健身發展現狀的調查分析.中國體育科技,2002,(3):6.
[2]李金良.體育教學中合作學習法的探討.教學與管理,2006,(2):36.
[3]侯宇新,鄂文.學生差異性擴大及社會需求變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學改革對策.教育探索,2005,(2):7.
[4]劉興,團隊精神培養法.中國人才,20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