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宇
【摘 要】《新課標》規定:“歷史課程改革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其主要目的,就在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任何教學活動都是由“教”與“學”兩方面組成的。教師在發揮其主導作用時,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終達到教學相長。
【關鍵詞】歷史 教學法 意識 興致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忽視學生“學”,而強調教師“教”的弊端,即不考慮學生是否想學、是否會學,而教師只要按照某種固定教學方式來完成“教”。而一切教學結果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活動,為其接受才能實現價值。因此,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成為歷史教學的關鍵所在。
應該如何讓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呢?對此問題,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
對這一問題的淺見。
一、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
“課堂教學氣氛是指師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情感狀態的綜合表現。它是教師和學生集體相互作用構成的一種心理環境,它影響著課堂上師生的思想和行為、教學效果以及學生個性的發展。”和諧的課堂氣氛符合學生的求知欲和心里特點,學生能夠充分的發揮其主動性和創造性。因而,良好的課堂氣氛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條件。在教學過程中,要正在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從手。
1.優化師生關系
它是平時逐步培養起來的。教師要走到學生當中去,要經常與學生一起談心了解學生心理動向,了解學生對歷史課的學習態度、興趣和愿望。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有助于學生的創新發展。
2.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中,自學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必須處理好自學與指導的關系,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采取了加強課前預習和課堂指導閱讀相結合的方法。同時要在課堂內留出適當的時間,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學某部分教材,如歷史縱橫、思想延伸。這樣,既減輕了學生課外預習的負擔,又能在某種程度上收到加強復習的效果,培養了自學能力。
3.教師要處理好練習與講解的關系。練習既是對所學知識的運用,也是對所學知識的檢查,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提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講,主要是點撥學生的思路,講解解題的技巧,引導學生自主的將書本知識進行靈活運用;學生要巧練,在做題過程中要善于通過研究和討論進行總結,然后進行適當的練習,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二、要著重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精神
1.要極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思維過程總是指向某一具體問題的。問題又是創造的前提,發明創造都是從問題開始的”。設計具有思考性、探索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形成準確、科學的歷史概念。問題由學生進行自由討論,教師注意鼓勵學生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如在學習“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時可問:從漢至元政治制度反映的基本矛盾和演變的趨勢是什么?假如你處在唐朝會對三省六部制作怎樣的調整使之更加完善?說明你的理由。這樣能使學生加深對問題的認識,又學會分析歷史問題的唯物辯證方法。同時,教師要多鼓勵、啟發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敢于和善于提出問題。能在學習過程中,提問本身就是積極思考和主動學習的具體表現。學生經過提問后對問題的理解會更為深刻,記憶更加鞏固。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如果學生對學習歷史缺乏興趣,就會使學習成為枯燥乏味的負擔。怎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首先,教學語言富有趣味性、生動性,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方面,生動活潑的教學語言,往往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教師選取適當的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故事傳說、歌謠詩句、成語典故等輔助教學也會吸引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喜愛。最后,運用投影、錄相、錄音等再現當時歷史風貌,激發學生求知欲,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有助于學生形成完整概念。
3.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如果學生自己能看懂、讀懂的內容,教師就不需要再講,否則就是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學生能發現的問題,教師不需要點明,否則就是限制了學生的發展。教師應該充分的相信學生,調動學生,讓他們自主學習,自己探究,自己創新。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
三、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1.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自覺意識
要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才能轉化為自覺學習的行為。教師要盡可能的從各個方面讓學生明白學習的目的,能夠清晰的了解所處的社會形勢。
2.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學習歷史僅靠空洞的說教和乏味的背誦是很難奏效的。給學生“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的有效空間,給學生以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挖掘潛力,從成功中獲得成就感,從而體會到學習的輕松和愉悅,并以更加投入的身心去迎接新的學生生活。”
3.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要培養自學能力,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把思維方式教給學生,“授人以魚”,不如“教人以漁”,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將分析、綜合、比較、概括、歸納等各種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當學生具備了這些能力,他們就可以自己獲得信息,自己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這樣學生才能對教材知識有新的認識和體會,才能進一步探求新問題,達到教學的目的。
四、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柯瓦列夫說:“教師應當知道的東西,要大大超過要教給學生的范圍,要具有更寬廣的科學視野,否則,他就不能喚起和發展對本門學科的興趣,就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使廣大教師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對教師來說,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代教學的需要,應努力尋找適合自己實際教學情況的學習提高途徑,使自身的知識體系不斷更新、專業水平不斷提高。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加強學習,注重交流,多關注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自覺開展終身教育。
參考文獻:
[1]鄭流愛.中學歷史學科研究性學習的本質探析.歷史教學,2004,(8).
[2] 王旭霞.論歷史教學中的樹人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 2005,(6).
[3]錢洪潮.談談歷史課堂提問中“度”的把握[J].歷史教學,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