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池 成吉斌
【摘 要】本文借鑒生態學思想,對次貸危機進行比較分析,系統闡述其內在運行機理,并提出了危機應對的參考建議。主要結論有:次貸危機本質和內在機理是信用的惡性膨脹導致實體財富無法承受,從而產生社會經濟平衡的崩潰、動蕩以及蔓延;對次貸危機的應對和預防應建立對信用膨脹的制衡機制。
【關鍵詞】生態失衡 信用泛濫 內在機制
一個生態領域,一個經濟領域,似乎毫無關聯,但若仔細分析,會發現危機雖不同,內在機
制卻很相似。其實,草原生態危機和次貸危機,都遵循了相似的規律。
一、生態失衡
從生態學角度看,一個生態環境系統(草原)能量的供應(草供應)是有限的,而這些能量能承載的生命運動規模(生物數量),尤其是動物數量(兔子數量)也就有限。因動物有無限繁殖傾向,且動物不向生態系統生產能量,因此,當生態系統中某種動物不受或少受天敵和病疫等制約力量制約時(兔子),其不斷繁殖,使種群惡性膨脹,造成能量(食物)消費需求遠遠超過生態環境系統能量供應,最終使整個生態系統不堪重負,直至崩潰。當然,系統崩潰后,過量繁殖的動物會大量死亡,種群規??s小,使整個系統承載量又回到一個可接受水平,并開始新的平衡。
總之,草原的草是有限的,兔子的繁殖卻無限,且沒有天敵制約,兔子越來越多,每只兔子可吃的草越來越少,最后許多兔子只能被餓死。大饑荒后,僥幸生存的兔子,又因吃草動物減少,重新過上正常生活,于是又大量繁殖,開始新一輪膨脹——崩潰的循環,使整個系統處在繁榮和危機交替周期中。
二、信用泛濫
從經濟學角度看,一個經濟體創造的實體財富是有限的。在實體財富之上,則還可以創造虛擬財富——信用(次貸、保證金交易、CDO、CDS本質是信用),但信用必須代表一定實際財富存在。隨著債權抵押再借貸(CDO)發生,信用形成繁殖能力(信用生信用)。而隨著杠桿保證金交易和金融衍生品(CDS)交易,信用以幾何級數速度繁殖增長,遠遠超過實體財富增長速度,使實體財富無法承受如此巨大的信用負擔。因信用量不斷惡性膨脹,每單位信用真正代表的實體財富不斷減少,信用大貶值自然不可避免,過量的信用大部分被強制淘汰出金融市場,接著則是大量持有此類資產的人們財富縮水和蒸發,從而引發社會經濟的蕭條和衰退,并波及到其他領域。
三、內在機制
其實,實體財富好比草原,信用好比兔子,隨著“兔子”惡性繁殖,“草原”再也無法承載如此巨量消耗,生態失去平衡,大量過剩的“兔子”被淘汰,留下少數“幸存者”。
當然,經濟危機與生態危機有諸多不同,如生態危機因各生態系統相對隔離,只能在一片大陸(澳大利亞)肆虐,而金融和經濟危機(實乃信用危機)則因全球一體化使其迅速波及全球。另外,生態危機只是一個物種肆虐,而次貸危機則是一條金融信用食物鏈惡性膨脹??傊?,比起生態危機來,金融經濟危機更危險,更具威脅性。
既然自我增殖的信用如此可怕,為何信用還要存在和發展?能用生態學觀點夠解釋么?
生態學中,兔子是“消費者”,草則是“生產者”。生產者制造生態系統賴以生存和運轉的能量,消費者雖只消耗能量,卻在客觀上提高了整個生態系統能量生產和利用的效率。
不同生產者生產能量的效率是不同的,當沒有消費者時,這種自給自足的能量制造過程效率很低。而當出現以生產者為食的消費者(食草動物)時,它們對生產者開始進行殘酷的優勝劣汰,只有高效的生產者才能在游戲中生存。當然,整個生態系統的能量生產和利用效率也就得以不斷提高。
當然,其也逃不掉被自然選擇的命運,很快出現以消費者為食的消費者(食肉動物),開始對這些消費者進行再選擇,從而進一步提高整個生態系統的效率……
至此,一條最基本的食物鏈形成了。一定條件下,這種互相選擇和對食物鏈高端的制衡(天敵、不斷退化的繁殖能力)可能會形成一種比較穩定的平衡狀態,各種生物各得其所,生態維持正常運轉。
但如果互相選擇和制衡出現問題,或制衡機制不成熟,生態系統會出現巨大波動。因為消費者們是在無意識中提高系統效率的,他們只是本能地不斷繁殖——就像信用在追求利潤本能下不斷“增殖”一樣——當沒有足夠的制衡時,終極制裁力量將被迫使用——物種屠殺、滅絕等,這就是生態失衡的殘酷代價。
至此,次貸危機的發生機制已經非常清楚,只要將大自然的食物鏈模型轉移到社會經濟上來就行了。當然,具體的實現過程會有些出入,基本邏輯卻一致——富有效率的優秀實體財富生產者會更有機會得到信用支持,憑借杠桿在競爭中進一步取得優勢。相對低效的生產者則在選擇中被淘汰(在具體經濟運行中信用還有許多其他附加作用,如調劑余缺、提高經濟活躍程度等,但這些功能均可認為是為該選擇過程服務的)。同樣,除直接對實體財富創造進行選擇的信用外(如銀行信貸),還有對信用進行選擇的信用(衍生工具)。一定條件下,信用(金融工具)會提高整個社會經濟系統財富創造和利用效率,在比較完善的制衡機制中,還會形成較為穩定的平衡狀態。
同樣,若互相選擇和制衡出現問題(如腐敗、暗箱操作、不恰當制度設計)或制衡機制不成熟,在追求利潤本能下信用不斷惡性增殖,最終只能是導致危機。
四、應對和預防
在以上對比分析基礎上,筆者就次貸危機及將來可能發生類似事件的應對和預防,提出了一些觀點和看法。
首先是應對,信用食物鏈在崩潰的同時也重新騰出了大量的生存空間,危機產生的需求猛降客觀上強迫生產跟著大幅度萎縮。總之,在危機中,新的平衡將會建立。因此,我們需要的是信心,應該積極地迎接經濟的復蘇。
然后是預防,從信用食物鏈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一定程度上要預防金融危機(本質是信用危機),最重要的還是建立和完善針對信用增殖合理的制衡機制。當然,如何建立完善這種機制涉及到金融監管、金融創新等一系列復雜問題,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這些問題,已不在本文論述范圍之內。
參考文獻:
[1]陳貽安.生態平衡說辨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1989(1).
[2]辛喬利,孫兆東.次貸危機[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
[3]楊文超.美國次貸危機的形成機理及其啟示[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4]余永定.美國次貸危機:背景、原因與發展[J].當代亞太,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