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彥
【摘 要】在我國城市經營過程中,政府行為出現了諸多缺陷和偏差,這就要求我國城市政府要轉變政府功能,促進政府行為的合理化與規范化。本文針對政府行為存在的問題,力圖在城市經營的實踐領域和現實層面做一些探索,以期通過有效的城市經營制度創新,彌補城市經營的制度缺陷,使城市經營不斷優化,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城市經營 政府 制度創新
城市經營作為當前研究的熱門問題,在我國許多城市得到了有益的嘗試。從目前我國的城市管理現狀來看,城市經營作為政府介入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政策選擇,必然廣泛涉及到城市政治、經濟和社會利益的諸多方面。然而由于城市經營的參與主體自身知識水平、管理經驗和業務能力的不足,及國際國內局勢、政策導向的不利影響,在城市經營中難以擺脫“行政區經濟”的羈絆,其中城市社會內生因素的矛盾顯得尤為突出,本文針對政府在城市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從制度的層面提出相應的建設性的建議,以期通過有效的城市經營制度創新,使城市經營不斷優化。
一、當前我國城市經營中政府行為存在的問題
(一)以資金收益為導向的政府行為
一些城市政府官員認為城市經營就是城市政府以價值最大化為導向,對城市資源進行資本資產運作與管理,這種政府導向的、以資金收益為目標的理解在對城市經營的實踐指導中產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政府也作為市場主體介入市場經營,就會導致僅僅注重城市建設資金的籌集,追求壟斷利潤,而忽視了對城市資源的長遠規劃利用。其必然的結果就是城市公共資源的過度開發、不合理開發和破壞性開發,造成城市資源的浪費、破壞和功能退化。
(二)以行政目標為導向的政府行為
由于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慣性,以及維護各部門相關利益等因素,城市政府通過“城市經營”的方式加劇了對城市資源資產配置的介入和控制。一些城市政府一味追求城市規模、提高城市檔次,不顧城市功能的定位和成本收益的要求,大搞開發區建設,大規模占用農用土地,超前建設高檔次的設施,而本地居民的公共品與公共服務的供給卻嚴重落后。
(三)城市政府角色界定不清
一些學者和城市官員提出,“城市是最大的可利用的國有資產”,因此,“政府要像經營企業一樣經營城市”。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政府作為利益主體介入市場,改變了市場在城市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導致城市公共產品的供求失衡,資源配置料率低下,引起市場失效,產生權利尋租和腐敗。
政府不僅充當了球員和裁判員的角色,甚至還充當了觀眾的角色,這就無法使市場機制有效的發揮作用,同時這也是對市場公平競爭機制的徹底否定。這樣的多重角色及制度安排很難保證政府或政府成員不產生利用行政手段為自己謀利的行為選擇。政府“經營城市”的關鍵所在是政府的自我“經營”,解決的方法只能是統一認識,繼續深化政府體制改革,真正轉變政府職能,使城市政府從主導、干預地方經濟運行的“運動員兼裁判員”,轉變為單純提供公共品,依法行使監管市場職能的“裁判員”。
二、加快推進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
(一)改革傳統的政府管理體制
建立健全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相互銜接與制衡的政府管理組織架構,按照科學有序、協調高效的要求,設置綜合的城市管理機構,明確職責和職能,克服機構重疊、職能交叉、政出多門、分散管理的弊端;理順建設職能和管理職能的關系,理順城市各級政府的層次體系,實現各級政府事權、財權的統一及權資的統一。
(二)改革城市政府政績考核體系
改革和完善評價、考核城市政府政績的方法及其指標體系,除必要的經濟增長指標之外,應以城市規劃和建設的水平和質量,公共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生態環境、環境綠化、美化的程度,科技文化、教育衛生和社會公用事業的發達程度,以及市民文明素質、政府的文明程度和城市現代化管理水平,失業率、社會保障和社會治安等社會發展指標等為重要指標,來評價、考核政府的政績,引導和制約城市政府的行為。
(三)構建合理高效的城市經營決策機制
建立城市經營決策機制,強調公眾的參與,使公眾通過一種公平合理而又合法的渠道參與政府決策的制定和實施。通過做出一些重要的制度安排來實現,如建立城市經營決策的公開聽證制度、信息公開制度、民意調查制度、社區制度,等等。提高政府服務質量,防止和抑制政府部門的膨脹和擴張,精減機構,防止和減少尋租現象,實現政府行為的規范化、程序化。
(四)建立促進競爭、保護產權的有效制度
政府應積極地進行經濟和行政體制改革.尤其是要在個人權益制度的完善方面多做努力.要建立、健全有效保護自然人、法人的人身及財產權益的產權制度。要建立規范政府特別是規范政府與城市企業關系的制度,加快建設刺激創業者創業動力的貢獻與報酬相對稱的經濟激勵制度,同時要把目前大量產權邊界模糊、政企職責不分、內部管理混亂的經濟單位改造成為真正的企業,創造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環境。
(五)建立城市經營責任追究制度與城市經營成本核算體系
建立城市經營責任追究制度就是要解決城市管理者“在其位就得謀其政”的問題,強化對城市管理者決策的約束,提高城市經營的效率,防止急功近利的城市經營方式,為出所謂的政績而對城市資源進行掠奪性的開發利用。它的建立不僅有利于提高城市經營的效率,而且為衡量城市管理者的業績從而實施城市經營責任追究制度提供了保證。
城市經營要遵循以人為本和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運用治理理念,通過民主制度和渠道建設,運用政治途徑和行政手段,作用于城市的核心資源,在追求城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和諧增長中,促進城市整體價值和功能的提升,實現城市市民的全面發展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鄒東濤.經濟中國之新制度經濟學與中國[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1.
[2]盧現祥.新制度經濟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1.
[3]李津逢.城市經營的十大抉擇[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20-22.
[4]谷迎春.中國的城市“病”[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78-79.
[5]張覺文.市政管理新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