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梅
【摘 要】語文之美在于文字所渲染出的生活美、自然美、詩意美、人文美。一直以來,語文始終追求著一種詩意的教學效果,希望在這詩意的語文教學中讓學生領略自然,感悟人生,剖解生命。此文針對以上所提出的生活美、自然美、詩意美、人文美進行一一闡釋。
【關鍵詞】語文 美 漫談
一位語文老師曾在網上呼吁:總是期望著語文的課堂能夠散出詩意的芬芳,師生能夠領略中華文字所帶來的美感和愉悅。而營造美好的語文課堂,就需要語文老師提升自身對文字的熱愛及文學素養,需要我們在語言文字和眾多瑰麗多姿的文學作品的殿堂里求索不止。因此,對美的追求成為語文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語文教學的一項重大任務。
曾記得總喜歡和學生聊古今中外的文人雅士,名作大家,了解他們的奇聞軼事曠世絕戀:李白的飄逸、蘇軾的曠達、陸游的愛而不能和毛澤東的雄才奇略,讓學生在他們不凡的經歷中領略獨特的人文魅力。喜歡和學生一起欣賞名家筆下的自然美景:靜謐偶得的荷塘月色、壯闊的滕王閣、清幽舒適的新建竹樓和香甜的映日荷花。讓學生在教室的四方石墻之內就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千姿百態,雄奇秀麗;喜歡在暖暖的午后為學生們讀起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歌德的《迷娘曲》、舒婷的《致橡樹》、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讓他們感悟到一種詩意的人生,詩意的生活;亦會將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激情的演講,告訴他們美國的種族歧視;抑或,我會將瀟灑走蒼穹的楊利偉、聶海勝告訴他們,讓學生們在感受社會大潮風起云涌的同時,樹立對社會的責任感;我還會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里告訴學生陶淵明隱居的閑適、蘇東坡被貶的放達、柳永離別的纏綿、杜甫落魄的困頓。讓他們了解到“采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是一種生活,“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也是一種生活。“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是一種人生,“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也是一種人生。而每一種人生,映射在語文的世界里,無疑都是美的。
是的,語文中到處都是美的所在,而語文老師正是要憑著自己對文字的熱愛和崇高的素養,憑著處理各種小狀況、小問題的智慧和技巧,與學生一起穿行在語文教育的叢林中,一起翱翔在語文教學的晴空之上,在欣賞語文美好的同時,構筑語文教學的新模式。
一、語文之美之于語文教學的使命
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哲學史研究室編寫的《老子?莊子精譯》上說:“真正的教育在于人的精神生活的陶冶。教育應首先是本真的教育,肩負著偉大的使命,它通過培養不斷的將新的一代帶入人類優秀的文化藝術精神之中,通過教育和自我教育,促進青少年學生自身能動性的開發,并使之參與到人類每一時代都具有的創新內容的歷史傳承之中。”
“教育使世界接近了人,也使人接近了世界,正是由于教育,一切才卷入自由而真實的交往與對話。人從小不假思索學到的東西將影響他的整個一生,教育使人達到了人生的一個新的境界,體驗到人類的高貴,教育并獲取做人的標準”。
這兩段話精辟的闡述了教育的文化熏陶對人精神的影響。同時培根也對教育充滿信心的論述到:“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不僅如此,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都可以通過求知來改變,正如身體上的缺陷可以通過運動來改善一樣。”教育對人的影響是不可否認的,并且一定要是提升人的人格、精神、品味的教育,而不是像老子所謂的“無為而治”的教育。我想,語文教育的使命也在于此吧。
而語文所具備的生活、自然、人文、詩意之美也恰恰能完成教育的提升人格、品味、精神的使命,也一定會完成將人培養成人之為人的教育使命。當然,在這里并非過份夸大語文之美的作用,而是從客觀事實來看,語文確實有它獨特的魅力。
(一)語文的生活美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泱泱大國,從《詩經》中勞動人民的歌聲到《女神》中摧毀一切舊勢力的怒吼,從百家爭鳴的喧囂到現在網絡文學的風靡,文學作品就從來沒有離開過生活。怎樣生活,一直是人們探索的話題。而語文中的許多東西,無不包含著一種生活的氣息,生活的真實,生活的美好。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孟浩然的“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是一種悠閑舒適的鄉村隱居生活的寫照;而杜牧筆下的《阿房宮賦》、白居易筆下的《長恨歌》是帝王驕奢淫逸、醉生夢死的生活反映;“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巴山蜀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又是一種羈旅生活的寫照。除此之外,安娜的嘆息、苔絲的出走、保爾的堅強、葛朗臺的吝嗇、伽西莫多的善良,也無一不反映出種種的生活狀態,而這些生活狀態,無論悠閑也罷,凄涼也罷,醉生夢死也罷、倦怠也罷,終究是一種生活。
活著總是美的,而語文,把這些活著的美一樁樁,一件件,通過詩人,作家、學者,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二)語文的自然美
高山流水,朝霞彩虹、花鳥魚蟲等客觀世界中進入審美范疇的自然物的美,就是自然美。在語文教材中,許多選文閃爍著自然美的光芒。“處處有豐饒的物產,處處有綺麗的美景”的天山景物;色彩素淡朦朧、旋律和諧悅目的荷塘月色;雄奇峻拔文物薈萃的雨中泰山奇觀;“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洞庭湖;“林木繁茂、朝暉夕陰”的醉翁亭;“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寥,郁乎蒼蒼,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赤壁風光;“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桃花源。甚至楊柳岸的曉風殘月;秋后黃昏的滿地黃花;日暮溪亭的藕花深處;空山新雨后的松間明月;“一片孤城萬仞山”的荒涼塞外;“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姑蘇城外寒山寺;樓臺煙雨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更甚或孤芳自賞的空谷幽蘭;剛勁挺拔的高山之松;郁郁蔥蔥、虛懷若谷的翠竹;傲霜斗雪、昂首不屈的秋菊;雪夜悄放、無意爭春卻報春的梅花;雄偉的峨眉、嫵媚的西湖、優雅的雁蕩、神奇的泰山,開闊的海城……大自然的千姿百態都一一借著語文這塊天地展示出了自己獨特的魅力。學生可以不出門而觀盡天下景,感受大自然的無限風光,領略一份與眾不同的自然美。
黃河中翻滾著養育中華民族的乳汁,長江里洋溢著中華民族的豪情,天山景物蘊含著民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敢,巍巍長城展示了各族人民不可摧的意志和精神。語文教師應該帶領學生,借助教材,飽覽名勝,探幽尋美,打開學生心靈的櫥窗,在祖國大自然的美景面前升起一種崇高的美感,熱愛祖國的富饒土地和優美山川,激發起愛國之情。
(三)語文的人文美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很嚴密的實踐性,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作用和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人文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有“指驅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愛國精神,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愛之心,有“禮之用,和為貴”的寬容之心,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節操守等等,都是中華民族靈魂深處的精神支柱;朱自清的《背影》寫的只是一位平常的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但其中滲透的是濃濃的父子情深的人情美;《歸去來兮辭》包含著陶淵明強烈追求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的人文主義意識的思維特征,這是一種圣潔、飄逸、浪漫、悠游的隱士遺風;《邊城》中的翠翠,《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對愛情的執著、堅貞,也無不閃爍著人性的光輝。今天,古老的人文精神更散發出新的、濃郁的人文氣息,有關愛他人,樂于奉獻的公德意識,有開拓創新,勇于拼搏的進取精神,有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的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等等,所有這些,都是語文課程理念賴以確立和發展的靈魂內核、精神支柱。授課時,為師者就不能簡單的強調字詞句章,而要與學生一起來分析尋找和感受人物身上閃耀的人性美,達到教育學生,美化學生心靈的作用。“使學生受到優秀的文化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地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中華民族這種源遠流長的人文精神正是語文課程理念植根的豐厚沃土,是語文課程人文內涵的豐富之所在。
(四)語文的詩意美
當我們步入語文的世界,就步入了一個詩意的世界:那里有春花秋月,良辰美景;那里有美麗動人的傳說,至真至誠的心靈;那里有浩瀚的沙漠,洶涌的大海,僻遠的夜店,孤寂的燈火;那里有滄桑的人生,悲慘的命運;那里有詩人的淺吟低唱,有忠臣的上下求索……
走進語文,我們就走進了詩意人生:和郁達夫相對而坐,任故都的秋釀成一室清靜悲涼,解讀他深沉的目光里蘊含的“國破山河在”的憂傷;更把敬意獻給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鑄造了靈魂的堅強,撐起的是民族的脊梁。品讀著文學大家那詩一般的語言,詩一般的意境,我們的心中也被詩的柔美滄桑洗滌著,纖塵不染。走進詩歌的海洋,領略不朽的詩魂。我們與學生一起徜徉其中,了解了祖先在這塊厚土上怎樣的生活著,又怎樣把沉重的生活凝聚成靈動的詩;我們和學生一起輕叩一個個不朽的靈魂,滿含崇敬、感激、贊嘆的淚水感悟著她的美麗,虔誠的接過先人留下的珍珠一樣的、水晶一樣的純真的饋贈。
好詩如畫,好詩如歌。一句詩豁然打開一扇窗,遙看“西嶺千秋雪”,注目“萬里送秋雁”,聽得“十里蛙鳴”,聞到“十里荷香”。江南鶯飛草長,塞北金戈鐵馬——山川美景盡收眼底,國運盛衰流瀉筆端。屈子披香花幽草的高潔,陶淵明歸隱南山的決絕;陳子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感喟,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灑脫,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狂放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傲岸,杜甫“窮年憂黎元”的嘆息;舒婷《致橡樹》的輕喚,鄭愁予《錯誤》的幽怨,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豁達;白居易的純樸,杜牧的清麗,蘇軾的豁達豪放,李清照的優柔婉約……種種高潔的人格,種種優雅的情愫,種種洗練的表達匯成一曲清冽的泉水,在我們的心中汩汩流瀉。我們浸潤其中,任詩意在心中蕩漾,美麗在心中流淌;我們接受著詩賜予我們的道德和藝術的滋養。沒有夢的生活是蒼白的,沒有詩的生活是貧乏的,我們在匆匆的步履中感受詩的旋律,在詩中感受生命的美麗。
三、結語
語文是一門充滿美的魅力的學科。總覽全套語文教材,就是一個琳瑯滿目美的世界,每一篇課文都是一串閃光的珍珠。如別具情趣的泰山,雄偉奇秀的長江三峽,為我們展現了賞心悅目的自然美;《大堰河》的母子情,《背影》的父子情,為我們表現了深沉渾厚的人情美;《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百合花》中的新媳婦,體現了中國婦女特有的陰柔之美;壯別易水的荊軻,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魯迅,體現了男性的陽剛之美;格調昂揚的《白楊禮贊》抒發了崇高之美;叱咤風云的《雷電頌》迸發出悲壯之美;《連升三級》表現出滑稽的喜劇美;哭天撼地的《竇娥冤》表現出深沉的悲劇美。真可謂“春城無處不飛花,文章處處皆有美”。還有“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兒女情長,“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懷,“故國不堪回首”的亡國之痛,“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豪邁氣概……無不顯示出語文的獨特魅力。
而在新課改的實踐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用美的觀點統領、處理、分析教材,從文章的形式和內容入手,通過語言文字的表現,引導學生去發現自然美,認識人物美,體會人文美,欣賞詩意美,就會使他們在色彩斑斕的美的世界里,采擷到一顆顆美的珠璣,使學生該激昂時,昂奮動情;該悲壯時,慷慨動容;該委婉時,細膩感懷……從而陶冶心靈,凈化思想,進而促成美的行為,豈不美哉!
對于語文教學而言,打鐵還須自身硬,若教師沒有一雙慧眼,不能發現美,沒有一顆敏感的心,不能感悟美,又怎能引導學生熱愛美,創造美呢?只有種花人才能成為花的知己,只有愛美的人才能發現、創造美。所以語文教師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廣泛的閱讀、善于借鑒琴棋書畫里的意境,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從而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充分的挖掘出文章的美來,也才有資格與學生一起來探討美。
己心之悟,最是至深。引導學生多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去解讀、感悟那一篇篇充盈著作家豐富情感的文章,讓語文課多一點審美體驗。在世紀之交大力實施教學改革的今天,我們必須重新審視語文教學,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呼吁學生審美體驗的回歸!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委員會.語文課程標準.
[2]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史研究室.老子?莊子精譯.
[3]語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4]語文教材.語文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