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泰國特派記者 任建民 本報記者 黃培昭 本報特約記者 赫 曉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22日在泰國的一個電視訪談節目中稱,若伊朗擁有核武器,美國將武裝伊朗鄰國,并擴大對該地區的“防務保護傘”來對抗伊朗。希拉里的講話引起各方解讀。英國《金融時報》援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國官員的話稱,“希拉里的講話應該被看作一個公開的辯論,而不應被解讀為美國對解決伊朗核問題的前景失去希望,這只能說明美國還是希望伊朗放棄核計劃,讓伊朗明白為什么不應該發展核武。”“美國之音”22日援引希拉里隨行官員的話稱,“希拉里的話恰恰反映了美國的政策與態度,美國一直認為伊朗核計劃可能激發周圍國家的武裝動作。”海灣阿拉伯國家官方目前還沒有反應,以色列情報高官則批評美國的“核保護傘”涵蓋海灣國家想法是“錯誤的”,將加劇中東的緊張局勢。
希拉里在曼谷說:“我們將繼續敞開(與伊朗對話的)大門,但也要重申,我們將采取有力行動。如果美國擴大對該地區的防務保護傘,扶持海灣地區國家的軍事力量,伊朗可能不會變得更強大更安全,因為即使伊朗擁有了核武器,也無法威脅并控制他國。”她指出,擁有核武器并不能讓伊朗更安全。
希拉里的這一表態引起海灣國家的重視,但海灣國家沒有清晰而明確的表態,只有阿聯酋防空部隊領導人穆罕默德·阿卜里作了模糊表態:“海灣國家雖然有好幾個,但常常像是一個國家一樣,成員國之間可以像一個國家那樣行事,而不是一群國家。”中東分析人士認為,經常有報道稱,海灣國家對伊朗潛在的襲擊表示擔憂,所以對美國的“核保護傘計劃”沒有關閉接受的大門,但又怕被美國牽著鼻子走,受制于美國。這一矛盾心態正是海灣國家對美國建議三緘其口的原因。
“中東在線”評論說,希拉里有關建立海灣地區“核保護傘”的倡議,是為了服務于美國的戰略利益,尤其是想使美國軍火商從中“撈一把”。另據海灣國家媒體報道,美國在巴林的駐軍司令提莫西·羅西將軍6月30日曾對外宣稱:“我們希望與海灣國家就建立共同的導彈防御系統達成諒解”。根據羅西的計劃,只有建立起海灣各國之間共同的導彈防御系統,才可以有效防范來自伊朗可能的導彈襲擊,使海灣國家無憂。
彭博社22日的文章稱,如果美國真的在海灣建“核保護傘”對抗伊朗,這說明美國在世界主要產油區的外交政策發生改變。美國“核保護傘”覆蓋的國家都是其“鐵桿”盟國,如北約國家。但“伊朗焦點”新聞網22日稱,盡管美國對伊朗的政策有變,但伊朗目前還沒有作出回應。法新社稱,美國要想解決伊朗核問題依然很困難,奧巴馬一直稱尋求外交解決,但同時又不斷警告不會放棄武力。▲
環球時報2009-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