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澳大利亞特約記者 王小方
本報特約記者 陳一 本報記者 劉 揚
澳大利亞國內一直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援助南太平洋島國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影響力,“篡奪”澳大利亞在南太島國中的大國地位。然而,澳大利亞最大的國際智庫羅伊研究所日前發表的一份報告認為,“幾乎沒有證據”顯示中國對南太島國的援助有一個“全面的大戰略”,但報告依然批評說,盡管中國的目標是“為了贏得朋友”,但還是在該地區引起了“猜疑”。
據澳《悉尼先驅晨報》22日報道,該報告作者費格斯·漢森認為,中國只是試圖利用援助來改變一些太平洋島國對臺灣的外交承認。報告稱,自去年以來,中國大陸與臺灣的關系有所緩和,在過去的12個月中,北京對太平洋地區的援助也有所減少。
報告稱,中國在其援助項目中追求的是“短期機會主義”,目標是為了贏得朋友。但報告也認為,“這種短期行為正在給一些接受中國資金援助的國家制造一些問題,也破壞了中國在與太平洋國家建立友好關系方面的利益”。報告批評說,中國的援助承諾通常不顧當地的經濟利益。比如,在建筑工程上中國堅持使用中國的材料、勞動力和工程技術。漢森建議太平洋島國“在與中國接觸方面尋求一個更具整體性的一致方法”,應向中國施壓,要求給予當地工人在中國的建筑工程項目中更多機會以及要求中國的援助項目更透明等。
“這種聲音的存在很正常。”中國社科院亞太所澳大利亞問題專家高程22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南太平洋對澳大利亞的戰略地位太重要了,所以他們對中國在這一地區的一舉一動非常敏感,認為這些動作都是針對他們的。其實,在中國對外戰略排序中,南太平洋與美國、歐洲相比還沒有那么靠前,中國更沒有所謂“篡奪”南太平洋的目標?!斑@更多是由于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太快,外部世界對中國的崛起感到擔心。這種不確定性導致了針對中國的疑慮和臆測。”▲
環球時報2009-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