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總統李明博上臺后大力推進以能源為中心的經濟外交,但韓國《朝鮮日報》22日報道稱,因青瓦臺參謀班子和一些經濟部門過于追求業績,致使李明博的“經濟外交”多次成為國際笑柄。
報道稱,最典型的例子是李明博本月12日訪問瑞典期間,青瓦臺和廣播通信委員會對外宣稱“愛立信將向韓國投資15億美元”。但兩天后,英國《金融時報》就援引愛立信駐韓代表的話說:“我對韓國政府的態度深感驚訝。愛立信總裁與韓國總統會晤時,并未做出那樣的承諾。” 而事實是,在李明博與愛立信總裁會晤前一天,愛立信公司方面與韓國廣播通信委員會進行談判時,曾非公開地表示“同韓國的合作項目將達到15億至20億美元”,韓國政府卻將此當成既成事實,并公布于眾。
報道還列舉了青瓦臺智囊團和經濟部門鬧出的多個笑話。比如去年9月李明博訪問俄羅斯時,青瓦臺和知識經濟部發表消息稱,李明博與俄方商定,將俄羅斯的天然氣通過經由朝鮮的輸氣管道引進韓國。但事實上朝鮮從未就鋪設輸氣管道問題與俄羅斯達成協議。再比如今年2月份,韓國政府宣布,就油田開發事宜與伊拉克政府達成了協議。但僅過了兩個月,伊拉克政府向韓國政府通報說,油田開發項目不允許韓國企業參與,原因是一些韓國企業與庫爾德地方政府非法簽訂了開發油田的合同。此外,本月11日,韓國外交通商部有關人士稱“韓國與歐盟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事實上已達成妥協”,這一消息迅速被多家韓國媒體和外國媒體轉載。但歐盟輪值主席國瑞典首相賴因費爾特13日與到訪的李明博會晤之后卻表示,歐盟尚未準備好與韓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歐盟首先需要統一內部意見,目前還有一些成員國對與韓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有疑問。
《朝鮮日報》分析說,依照外交慣例,國家之間簽署協議時,須由雙方商定后在適當時間同時宣布。韓國政府之所以屢次迫不及待地對外宣布,是因各方面都想搶功勞。韓國誠信女子大學教授姜錫勛說:“各政府部門似乎有一種強迫觀念,認為總統出訪國外必須取得顯著成果,應擺脫以政績為主的經濟外交舊習。”韓國《先驅經濟報》發表社論稱,下次人事調整時應該換掉注重個人政績而不是國家利益的人。《朝鮮日報》的社論還呼吁不要過度夸大宣傳經濟外交成果,“一味夸大經濟外交成果,只會損害國家聲譽”。▲ (王軼鋒)
環球時報2009-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