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法國、加拿大、日本特約記者 青木 陳靜 陶短房 林雪原 ●本報特約記者 汪析 ●本報記者 邱永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2日帶頭對中國經濟提出表揚,明確宣布這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已經開始復蘇”,加上世界貿易組織(WTO)同一天宣布中國今年將超越德國,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世界媒體一片騷動,法國《費加羅報》稱,這“如同在一片漆黑中讓人好歹看見一點光明”;德國《紐倫堡日報》23日的標題是“世界經濟的希望在中國”,稱中國“健康的經濟”已經成為現實,“亞洲快車”又開始前進。如此大膽的外部贊揚令中國評論家們有點不知所措,因為中國媒體這幾天最突出的話題是“警惕經濟泡沫”,很多經濟學家對中國房市和股市的飆升憂心忡忡。“去年以來的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打擊最小,但對中國人心理的打擊最大。”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外界都說中國經濟已經復蘇,但他們怎么講是他們的事,中國人寧愿做最壞的準備。”
中國經濟“正在伸懶腰”
據英國廣播公司23日報道,IMF周三在年度中國經濟評估中表示,雖然復蘇還未穩固,但近期數據表明,中國經濟已開始復蘇。IMF還贊揚中國政府支持經濟復蘇的努力,認為中國積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幫助緩解了經濟下滑,有助于2009年和2010年經濟復蘇,也為全球穩定做出了貢獻。
美國《華爾街日報》23日稱,IMF完成了對中國經濟的評估,其重要性不亞于評估結果。過去幾年中,中國阻止IMF完成對其經濟的評估,因為布什政府時期,美國試圖將IMF評估作為迫使人民幣升值的一個工具。由于全球衰退使中國在國際上變得更加重要,中國是全球屈指可數的幾個快速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之一,雖然一些理事仍然提出人民幣被低估,但IMF不得不結束與中國在匯率上的爭斗,在評估中贊揚“中國以穩定為導向的經濟政策是地區穩定的基石”。
加拿大《環球郵報》也關注到IMF對中國的妥協,該報題為“IMF照亮中國的崛起之星”的文章稱,IMF突然不愿批評中國的匯率政策,使人們衡量中國實力上升有了新途徑。文章說,IMF的妥協“反映了世界經濟強國試圖以此說服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更大角色,以及認識到以前的教訓和威嚇的策略收效甚微”;“經濟成功給中國壯了膽,使中國政府不懼批評,在政策問題上采取更自信的立場。”
世界媒體上有關中國經濟的評估大多數也變得更為樂觀。韓國《中央日報》23日報道稱,中國經濟擺脫了去年9月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正在伸著懶腰”。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北京貿易館部長樸漢鎮(音)評價道:“中國經濟的暴風雨已經過去。”
法國《費加羅報》7月23日援引專家的話說,中國等新興國家的數據“如同在一片漆黑中讓人好歹看見一點光明”。
近日傳出的其他消息同樣對中國利好。據英國《金融時報》23日報道,WTO周三表示,中國今年將超越德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國;。WTO的報告顯示,去年中國的商品出口總額為1.428萬億美元,德國為1.465萬億美元。WTO首席經濟學家帕特里克·洛表示,歐洲經濟表現疲軟,可能會使德國今年的出口落后于中國。
《金融時報》還報道說,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22日公布的調查顯示,中國仍然是外國直接投資的首選目的地,美國排在第二位,接下來是“金磚四國”中的其它國家——印度、巴西和俄羅斯。
當然,不看好中國經濟的聲音依然存在。美國傳統基金會網站17日的一篇文章說,如果說美國正朝著錯誤的經濟方向前進,那么中國也在朝著同樣的方向前進,而且速度更快;“如果目光放得再寬一點,
環球時報2009-07-24